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1.1 当代中国城市广场的发展 | 第9页 |
1.1.2 中国城市广场的本土化景观 | 第9-10页 |
1.2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社会意义 | 第10页 |
1.2.2 经济意义 | 第10页 |
1.2.3 生态意义 | 第10-11页 |
1.2.4 文化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选题的难点与特色 | 第12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12-15页 |
2. 城市广场的基本理论及历史沿革 | 第15-33页 |
2.1 城市广场的概念 | 第15页 |
2.2 城市广场的发展趋势 | 第15-21页 |
2.2.1 中国城市广场的发展进程 | 第15-16页 |
2.2.2 欧洲等国家城市广场的发展进程 | 第16-21页 |
2.3 中外城市广场的比较 | 第21-23页 |
2.3.1 文化背景 | 第21页 |
2.3.2 城市规划关系之间差异 | 第21-22页 |
2.3.3 功能与目的 | 第22页 |
2.3.4 人性化 | 第22-23页 |
2.4 城市广场的分类 | 第23-29页 |
2.4.1 宗教广场 | 第23-24页 |
2.4.2 文化广场 | 第24-26页 |
2.4.3 商业广场 | 第26-28页 |
2.4.4 综合广场 | 第28-29页 |
2.5 人的心理、行为与城市广场的关系 | 第29-31页 |
2.5.1 心理表现 | 第29-30页 |
2.5.2 行为表现 | 第30-31页 |
2.6 小结 | 第31-33页 |
3. 本土化景观的内涵及外延 | 第33-37页 |
3.1 本土化景观的概念 | 第33-34页 |
3.1.1 本土化的内涵 | 第33页 |
3.1.2 本土文化的特性 | 第33-34页 |
3.1.3 本土化与地域特色的区别 | 第34页 |
3.1.4 本土化景观 | 第34页 |
3.2 不同视角下的本土化景观 | 第34-36页 |
3.2.1 本土文化的角度 | 第34-35页 |
3.2.2 中外文化交融的角度 | 第35-36页 |
3.2.3 从民俗文化的角度 | 第36页 |
3.3 小结 | 第36-37页 |
4. 本土化景观的案例分析 | 第37-53页 |
4.1 国外的本土化景观 | 第37-40页 |
4.1.1 日本庭园景观的表现 | 第37-38页 |
4.1.2 美国自然主义景观的表现 | 第38-39页 |
4.1.3 德国生态主义景观的表现 | 第39-40页 |
4.2 以西安大雁塔广场为例解析中国本土化景观 | 第40-45页 |
4.2.1 历史回顾 | 第40页 |
4.2.2 背景资料 | 第40页 |
4.2.3 现状解读 | 第40-41页 |
4.2.4 基于本土化设计方法的总结 | 第41-44页 |
4.2.5 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 第44-45页 |
4.3 实践案例——富平陶艺村的规划改造之本土化景观 | 第45-51页 |
4.3.1 设计概况 | 第45页 |
4.3.2 规划设计 | 第45-46页 |
4.3.3 设计分析 | 第46-51页 |
4.4 小结 | 第51-53页 |
5. 本土化景观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综合研究 | 第53-71页 |
5.1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影响因素 | 第53-58页 |
5.1.1 自然因素 | 第53-56页 |
5.1.2 人文因素 | 第56-57页 |
5.1.3 经济因素 | 第57-58页 |
5.2 城市广场本土化景观的设计原则 | 第58-63页 |
5.2.1 以人为本的原则 | 第58-59页 |
5.2.2 整体性与个体性的原则 | 第59-60页 |
5.2.3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 | 第60-62页 |
5.2.4 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创新 | 第62-63页 |
5.3 探索本土化景观设计的新思路 | 第63-69页 |
5.3.1 立足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第63-66页 |
5.3.2 运用本土化传统纹样的艺术语言 | 第66-67页 |
5.3.3 乡土植物的生态保护与平衡 | 第67-69页 |
5.4 小结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