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农田氮、磷污染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农田氮、磷在自然沟渠中的转化机理 | 第12-13页 |
1.2.3 生态沟渠脱氮除磷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4 沟渠脱氮除磷模拟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7-33页 |
2.1 试验装置 | 第17-19页 |
2.1.1 生态沟渠设计 | 第17-18页 |
2.1.2 沟渠模型装置 | 第18-19页 |
2.2 水样分析方法 | 第19-20页 |
2.3 实验仪器和装置 | 第20页 |
2.4 试验用水 | 第20-21页 |
2.5 植物筛选试验 | 第21-27页 |
2.5.1 试验方案 | 第21-22页 |
2.5.2 对总氮的净化效果 | 第22-24页 |
2.5.3 对总磷的净化效果 | 第24-27页 |
2.6 填料筛选试验 | 第27-32页 |
2.6.1 试验方案 | 第27-28页 |
2.6.2 不同填料组合对氮、磷的去除 | 第28页 |
2.6.3 对磷的等温吸附热力学 | 第28-30页 |
2.6.4 对磷的等温吸附动力学 | 第30-32页 |
2.7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静态条件下沟渠脱氮除磷效果分析 | 第33-45页 |
3.1 不同类型沟渠对氮、磷的截留作用 | 第33-36页 |
3.1.1 试验设计 | 第33-34页 |
3.1.2 沟渠中氮、磷随时间变化规律分析 | 第34-36页 |
3.2 沟渠不同断面氮、磷的迁移转化 | 第36-39页 |
3.2.1 试验设计 | 第36-37页 |
3.2.2 各断面氮、磷随时间变化规律分析 | 第37-39页 |
3.3 进水浓度对沟渠中氮、磷去除的影响 | 第39-41页 |
3.3.1 试验设计 | 第39-40页 |
3.3.2 沟渠中氮、磷随时间变化规律分析 | 第40-41页 |
3.4 水位对沟渠中氮、磷去除的影响 | 第41-43页 |
3.4.1 试验设计 | 第41-42页 |
3.4.2 沟渠中氮、磷随时间变化规律分析 | 第42-43页 |
3.4.3 水位为 8cm下各断面氮、磷随时间变化规律分析 | 第43页 |
3.5 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动态条件下生态沟渠脱氮除磷效果分析 | 第45-58页 |
4.1 不同进水浓度下沟渠对氮、磷的截留作用 | 第45-48页 |
4.1.1 试验设计 | 第45-46页 |
4.1.2 沟渠氮、磷沿程变化 | 第46-47页 |
4.1.3 高浓度进水下沟渠氮素沿程变化 | 第47-48页 |
4.2 不同进水流量下沟渠对氮、磷的截留作用 | 第48-50页 |
4.2.1 试验设计 | 第48页 |
4.2.2 沟渠氮、磷沿程变化 | 第48-49页 |
4.2.3 低流量进水下沟渠氮素沿程变化 | 第49-50页 |
4.3 不同水位下沟渠对氮、磷的截留作用 | 第50-53页 |
4.3.1 试验设计 | 第50-51页 |
4.3.2 沟渠氮、磷沿程变化 | 第51-52页 |
4.3.3 中水位下沟渠氮素沿程变化 | 第52-53页 |
4.4 敏感性分析 | 第53-56页 |
4.4.1 试验设计 | 第53页 |
4.4.2 参数控制及变化情况 | 第53-54页 |
4.4.3 数据分析与讨论 | 第54-55页 |
4.4.4 单因素对除氮效果的影响分析 | 第55-56页 |
4.5 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生态沟渠脱氮除磷模拟 | 第58-74页 |
5.1 EFDC模型的原理 | 第58-62页 |
5.1.1 水动力模型控制方程组 | 第59-61页 |
5.1.2 水质模块 | 第61-62页 |
5.2 EFDC模型的建立 | 第62-64页 |
5.2.1 网格的剖分 | 第62页 |
5.2.2 数据的来源 | 第62-64页 |
5.3 水质模拟与验证 | 第64-73页 |
5.3.1 沟渠中TN的输移模拟 | 第64-67页 |
5.3.2 沟渠中TP的输移模拟 | 第67-69页 |
5.3.3 温度对水质的影响 | 第69-70页 |
5.3.4 模型验证 | 第70-73页 |
5.4 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4-75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