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8-11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1 提出研究系统框架 | 第11页 |
1.3.2 拓展现有相关理论 | 第11页 |
1.3.3 传统建筑理论旁证 | 第11-12页 |
1.3.4 指导规划设计标准 | 第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1 文献查询 | 第12页 |
1.4.2 参数化计算 | 第12页 |
1.4.3 案例研究 | 第12-13页 |
1.4.4 比较分析 | 第13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相关研究概述 | 第15-22页 |
2.1 场与场强 | 第15页 |
2.2 中国空间认知理论 | 第15-18页 |
2.2.1 从“道德经”到“风水形势说” | 第15-16页 |
2.2.2 薛求理——建筑场论 | 第16-17页 |
2.2.3 熊明——建筑视觉场论 | 第17页 |
2.2.4 近年来研究方法的发展 | 第17-18页 |
2.3 国外空间认知理论 | 第18-20页 |
2.3.1 卡米洛·西特开创 D/H 理论 | 第18-19页 |
2.3.2 芦原义信在 D/H 理论上的发展与西方视觉研究领域 | 第19页 |
2.3.3 视觉偏好测量法(SBE)的探索 | 第19-20页 |
2.4 相关领域 | 第20页 |
2.5 小结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建筑视觉场的量化算法 | 第22-32页 |
3.1 概念模型 | 第22-24页 |
3.1.1 视觉生理 | 第22-23页 |
3.1.2 光学原理 | 第23页 |
3.1.3 研究设定 | 第23-24页 |
3.2 参数设定 | 第24-26页 |
3.3 可视分析 | 第26-28页 |
3.3.1 简化模型 | 第26页 |
3.3.2 视点取样 | 第26-27页 |
3.3.3 视线模拟 | 第27页 |
3.3.4 可视区分 | 第27-28页 |
3.4 参量计算 | 第28-29页 |
3.5 数据分析 | 第29-31页 |
3.6 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量化分析算法实例应用 | 第32-55页 |
4.1 量化分析算法实例应用——天坛祈年殿建筑群 | 第32-42页 |
4.1.1 可视分析 | 第33-36页 |
4.1.2 参量计算 | 第36-37页 |
4.1.3 数据分析 | 第37-42页 |
4.2 量化分析算法实例应用——故宫中轴线建筑群 | 第42-54页 |
4.2.1 可视分析 | 第43-46页 |
4.2.2 参量计算 | 第46页 |
4.2.3 数据分析 | 第46-54页 |
4.3 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 | 第55-61页 |
5.1 研究创新 | 第55-57页 |
5.1.1 确立建筑视觉场研究系统 | 第55-56页 |
5.1.2 建立基于建筑体量的建筑视觉场量化分析算法 | 第56页 |
5.1.3 基于建筑体量的量化算法是建筑视觉场的一个基础课题 | 第56-57页 |
5.2 研究前景 | 第57-59页 |
5.2.1 具有复杂界面的空间分析 | 第57-58页 |
5.2.2 辅助有关空间尺度的设计 | 第58页 |
5.2.3 旧街区空间更新策略评价 | 第58-59页 |
5.3 研究不足 | 第59-61页 |
附录 | 第6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