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论文--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论文--滑坡论文

基于D-InSAR和Offset Tracking技术的滑坡形变场提取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18页
    1.1 引言第10页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第10-13页
        1.2.1 传统滑坡形变调查与监测手段第11-12页
        1.2.2 InSAR技术监测滑坡形变第12-13页
    1.3 滑坡形变InSAR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第13-16页
        1.3.1 常规D-InSAR滑坡形变监测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2 Offset tracking滑坡形变监测研究现状第15-16页
    1.4 本文组织结构和技术路线第16-18页
第2章 合成孔径雷达SAR形变测量第18-30页
    2.1 雷达卫星平台第18-20页
        2.1.1 星载雷达卫星概况第18-19页
        2.1.2 SAR基础简介第19-20页
    2.2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第20-26页
        2.2.1 InSAR的基本原理第20-24页
        2.2.2 差分干涉形变测量(D-InSAR)的原理第24-26页
        2.2.3 常规差分干涉SAR形变监测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第26页
    2.3 Offset tracking形变监测第26-30页
        2.3.1 Offset tracking基本原理第26-28页
        2.3.2 Offset tracking适用范围和误差因素分析第28-30页
第3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源第30-38页
    3.1 树坪滑坡概况第30-32页
        3.1.1 地理位置第30-31页
        3.1.2 地质构造及滑坡形成原因第31-32页
        3.1.3 气候及环境特点第32页
    3.2 数据源第32-38页
        3.2.1 SAR数据获取第33-34页
        3.2.2 DEM数据获取第34-35页
        3.2.3 地面实测GPS数据第35-36页
        3.2.4 水位信息第36-37页
        3.2.5 降雨信息第37-38页
第4章 树坪滑坡形变场的提取及分析第38-50页
    4.1 D-InSAR技术提取树坪滑坡形变场第38-46页
        4.1.1 数据选取及数据处理第38-43页
        4.1.2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第43-46页
        4.1.3 处理结果及定性分析第46页
    4.2 Offset tracking技术提取树坪滑坡形变场第46-50页
        4.2.1 数据选取及数据处理第47-48页
        4.2.2 处理结果及定性分析第48-50页
第5章 D-InSAR与Offset tracking技术提取滑坡形变场的精度评定第50-60页
    5.1 地面实测数据三维分量转为LOS形变分量第50-51页
        5.1.1 三维分量转换原理第50-51页
        5.1.2 地面实测LOS形变结果第51页
    5.2 常规D-InSAR监测成果及精度分析第51-56页
        5.2.1 提取D-InSAR监测形变量第51-54页
        5.2.2 D-InSAR技术精度分析第54-56页
    5.3 Offset tracking技术监测成果及精度分析第56-58页
        5.3.1 提取Offset tracking监测形变量第56-57页
        5.3.2 Offset tracking技术精度分析第57-58页
    5.4 树坪滑坡形变场稳定性评价第58-60页
第6章 总结和展望第60-62页
    6.1 研究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第60-61页
        6.1.1 取得的成果第60-61页
        6.1.2 存在的问题第61页
    6.2 未来工作的展望第61-62页
致谢第62-63页
特别致谢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秦岭寨上金矿床白钨矿特征与形成机理
下一篇:千层金精油的提取、成分分析、抗氧化及抗菌活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