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建筑节能与舒适性的关系研究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10-18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1.2.1 建筑节能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2.2 舒适性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3 高校能耗现状及改造可行性 | 第14-15页 |
| 1.4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1.5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2 建筑节能设计策略 | 第18-26页 |
| 2.1 被动式建筑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 2.2 被动式建筑节能设计 | 第19页 |
| 2.3 建筑规划的被动式节能 | 第19-21页 |
| 2.3.1 气候条件 | 第19页 |
| 2.3.2 建筑选址 | 第19-21页 |
| 2.3.3 体型设计 | 第21页 |
| 2.4 围护结构的被动式节能 | 第21-23页 |
| 2.5 被动式节能设计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 2.6 BIM技术辅助被动式节能设计 | 第24-25页 |
| 2.7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3 室内舒适度影响因素 | 第26-34页 |
| 3.1 舒适度理论 | 第26页 |
| 3.2 室内舒适度的广义影响要素 | 第26-27页 |
| 3.3 室内热舒适环境 | 第27-29页 |
| 3.3.1 PMV指标 | 第27-28页 |
| 3.3.2 ASHRAE热感觉标度 | 第28-29页 |
| 3.4 室内温湿度 | 第29页 |
| 3.4.1 室内温度 | 第29页 |
| 3.4.2 室内湿度 | 第29页 |
| 3.5 室内空气品质 | 第29-30页 |
| 3.6 室内光环境 | 第30-31页 |
| 3.7 室内舒适性优化目标 | 第31-32页 |
| 3.8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 4 高校建筑节能优化设计 | 第34-56页 |
| 4.1 项目概况 | 第34-35页 |
| 4.2 使用Ecotect进行模拟优化设计流程 | 第35-36页 |
| 4.3 项目前期节能优化设计 | 第36-46页 |
| 4.3.1 太阳辐射分析 | 第37-39页 |
| 4.3.2 最佳朝向分析 | 第39-40页 |
| 4.3.3 焓湿图分析 | 第40-43页 |
| 4.3.4 被动式策略组合分析 | 第43-44页 |
| 4.3.5 风环境分析 | 第44-46页 |
| 4.4 项目深化阶段节能优化设计 | 第46-51页 |
| 4.4.1 数据交换 | 第46页 |
| 4.4.2 建筑遮阳优化设计 | 第46-51页 |
| 4.5 节能措施采用前后能耗对比分析 | 第51-54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5 基于节能优化设计后的舒适性分析 | 第56-72页 |
| 5.1 室内环境舒适性 | 第56-57页 |
| 5.2 室内环境参数确定 | 第57页 |
| 5.3 确定权重向量 | 第57-60页 |
| 5.3.1 权重概述 | 第57页 |
| 5.3.2 权重的确定 | 第57-60页 |
| 5.4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 | 第60-63页 |
| 5.4.1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原理 | 第60-61页 |
| 5.4.2 自适应加权融合算法 | 第61-63页 |
| 5.5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第63-66页 |
| 5.5.1 概述 | 第63页 |
| 5.5.2 确定隶属函数 | 第63-64页 |
| 5.5.3 确定因素集 | 第64页 |
| 5.5.4 建立评语集 | 第64页 |
| 5.5.5 隶属度计算 | 第64-65页 |
| 5.5.6 模糊综合评价 | 第65-66页 |
| 5.6 室内环境与舒适性关系 | 第66-69页 |
| 5.7 基于Ecotect的舒适性模拟分析 | 第69-71页 |
| 5.8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 致谢 | 第74-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