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5页 |
1.1 引言 | 第15-16页 |
1.2 稀土离子的能级结构 | 第16-17页 |
1.3 稀土掺杂无机纳米发光材料的合成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热分解法 | 第18页 |
1.3.2 高温共沉淀法 | 第18页 |
1.3.3 水热/溶剂热法 | 第18页 |
1.3.4 其他合成方法 | 第18-19页 |
1.4 纳米材料表面修饰方法简介 | 第19-20页 |
1.4.1 配体交换法 | 第19页 |
1.4.2 配体氧化法 | 第19页 |
1.4.3 酸洗法 | 第19-20页 |
1.4.4 配体吸附法 | 第20页 |
1.4.5 表面硅烷化 | 第20页 |
1.5 基于上转换纳米发光材料的荧光纳米温度计 | 第20-21页 |
1.6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 第21-22页 |
1.7 本论文研究工作的研究进展 | 第22页 |
1.7.1 超小Sc_2O_3:Eu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2页 |
1.7.2 Li-Zr-F体系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2页 |
1.7.3 Na-Zr-F体系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2页 |
1.8 本论文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22-25页 |
第2章 增强的超小Sc_2O_3:Eu纳米晶的发光性能研究 | 第25-39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5-27页 |
2.2.1 试剂和药品 | 第25页 |
2.2.2 超小Sc_2O_3:Eu纳米晶的可控制备 | 第25-26页 |
2.2.3 发光增强的超小Sc_2O_3:Eu纳米晶的制备 | 第26页 |
2.2.4 测试仪器和材料表征方法 | 第26-2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7-37页 |
2.3.1 超小Sc_2O_3:Eu纳米晶的可控制备与形貌表征 | 第27-29页 |
2.3.2 依赖于晶粒尺寸的比表面积研究 | 第29-33页 |
2.3.3 增强的超小Sc_2O_3:Eu纳米晶的发光性能研究 | 第33-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3章 基于孔洞结构的稀土掺杂Li_4ZrF_8荧光纳米温度计 | 第39-53页 |
3.1 引言 | 第3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9-41页 |
3.2.1 试剂和药品 | 第39页 |
3.2.2 稀土掺杂Li_4ZrF_8纳米材料的制备 | 第39-40页 |
3.2.3 稀土掺杂Li_2ZrF_6纳米材料的制备 | 第40页 |
3.2.4 测试仪器和材料表征方法 | 第40-4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1-51页 |
3.3.1 稀土掺杂氟化锆锂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与形貌表征 | 第41-44页 |
3.3.2 稀土掺杂氟化锆锂纳米材料的上转换发光性能 | 第44-48页 |
3.3.3 基于Li_4ZrF_8:Yb/Er纳米晶的荧光上转换纳米温度计 | 第48-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4章 稀土掺杂纳米晶局域结构决定的上转换发光性质研究 | 第53-89页 |
4.1 引言 | 第5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3-56页 |
4.2.1 试剂和药品 | 第53-54页 |
4.2.2 稀土掺杂Na_3ZrF_7纳米材料的制备 | 第54页 |
4.2.3 稀土掺杂Na_5Zr_2F_(13)纳米材料的制备 | 第54页 |
4.2.4 稀土掺杂Na_7Zr_6F_(31)纳米材料的制备 | 第54-55页 |
4.2.5 测试仪器和材料表征方法 | 第55-5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6-86页 |
4.3.1 稀土掺杂Na_3ZrF_7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与形貌表征 | 第56-66页 |
4.3.2 稀土掺杂氟化锆钠(Na-Zr-F)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与形貌表征 | 第66-69页 |
4.3.3 晶体局域结构决定的上转换发光性质研究 | 第69-8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6-89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5.1 结论 | 第89-90页 |
5.2 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1页 |
致谢 | 第101-103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3-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