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43页 |
1.1 引言 | 第17-23页 |
1.2 磷酸钙材料 | 第23-36页 |
1.2.1 磷酸钙材料的种类 | 第23-29页 |
1.2.1.1 磷酸一钙 | 第24页 |
1.2.1.2 磷酸二钙 | 第24-25页 |
1.2.1.3 磷酸三钙 | 第25-26页 |
1.2.1.5 非晶磷酸钙 | 第26-27页 |
1.2.1.6 羟基磷灰石 | 第27-29页 |
1.2.2 磷酸钙材料的医学应用 | 第29-33页 |
1.2.3 磷酸钙材料的人工制备 | 第33-36页 |
1.3 磷酸钙医用复合材料 | 第36-41页 |
1.3.1 与聚合物复合的磷酸钙生物复合材料 | 第37-38页 |
1.3.2 自定型磷酸钙材料 | 第38页 |
1.3.3 纳米磷酸钙基生物复合材料 | 第38-39页 |
1.3.4 胶原复合生物材料 | 第39页 |
1.3.5 与其他生物有机化合物和/或生物大分子复合的材料 | 第39-40页 |
1.3.6 可注射骨替代物(IBS) | 第40页 |
1.3.7 与无机物、碳和金属复合的生物复合材料 | 第40页 |
1.3.8 生物传感器 | 第40-41页 |
1.4 论文的选题意义与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41-43页 |
第二章 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的调控合成及其海藻酸钠复合水凝胶材料 | 第43-71页 |
2.0 引言 | 第43-44页 |
2.1 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的调控合成及表征 | 第44-53页 |
2.1.1 实验部分 | 第45-47页 |
2.1.1.1 实验所用试剂及原料 | 第45-46页 |
2.1.1.2 样品的制备及方法 | 第46-47页 |
2.1.1.3 样品的表征及方法 | 第47页 |
2.1.2 材料学表征结果与讨论 | 第47-53页 |
2.1.3 小结 | 第53页 |
2.2 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海藻酸钠复合水凝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第53-69页 |
2.2.1 实验部分 | 第55-57页 |
2.2.1.1 实验所用试剂及原料 | 第55页 |
2.2.1.2 样品的制备及方法 | 第55页 |
2.2.1.3 样品的表征及方法 | 第55-56页 |
2.2.1.4 水凝胶样品与细胞体外共培养实验 | 第56-57页 |
2.2.2 结果与讨论 | 第57-69页 |
2.2.2.1 材料学表征与讨论 | 第57-68页 |
2.2.2.2 体外细胞生物学表征结果与讨论 | 第68-69页 |
2.2.3 小结 | 第69页 |
2.3 本章总结 | 第69-71页 |
第三章 纳米磷酸钙药物载体与药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探索 | 第71-97页 |
3.0 引言 | 第71-79页 |
3.1 微波辅助合成纳米磷酸钙材料及其药物装载及释放性能 | 第79-88页 |
3.1.1 实验部分 | 第79-82页 |
3.1.1.1 实验所用试剂及原料 | 第79-80页 |
3.1.1.2 样品制备方法 | 第80页 |
3.1.1.3 样品的材料学表征方法 | 第80-81页 |
3.1.1.4 样品的体外药物装载及释放实验 | 第81-82页 |
3.1.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2-88页 |
3.1.2.1 样品的材料学表征结果 | 第82-87页 |
3.1.2.2 样品的体外药物装载及释放实验结果 | 第87-88页 |
3.1.3 小结 | 第88页 |
3.2 同步辐射追踪探索纳米磷酸钙药物载体与药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 第88-95页 |
3.2.1 实验仪器与方法 | 第88-89页 |
3.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9-95页 |
3.2.3 小结 | 第9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四章 酶促反应制备磷酸钙仿生矿物 | 第97-131页 |
4.1 酶促反应制备纳米磷酸钙复合物 | 第98-129页 |
4.1.1 实验部分 | 第98-105页 |
4.1.1.1 实验所用试剂及原料 | 第98-99页 |
4.1.1.2 样品的制备方法 | 第99-101页 |
4.1.1.3 样品的材料学表征 | 第101-102页 |
4.1.1.4 样品的体外细胞实验 | 第102-104页 |
4.1.1.5 样品的体内动物实验 | 第104-105页 |
4.1.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05-129页 |
4.1.2.1 材料学表征结果 | 第105-116页 |
4.1.2.2 体外细胞实验结果 | 第116-126页 |
4.1.2.3 体内动物学实验结果 | 第126-129页 |
4.2 本章小结 | 第129-131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31-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59页 |
致谢 | 第159-161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