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机旋翼桨叶模型分布动载荷时域识别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注释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页 |
1.2 动载荷识别简介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5-19页 |
1.4 本文内容安排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直升机旋翼桨叶动载荷时域识别原理 | 第20-28页 |
2.1 正交多项式基本理论 | 第20-25页 |
2.1.1 正交多项式的性质 | 第20-22页 |
2.1.2 切比雪夫正交多项式 | 第22-24页 |
2.1.3 正交多项式定阶问题 | 第24-25页 |
2.2 直升机旋翼桨叶动载荷时域识别原理 | 第25-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直升机旋翼模型结构特性分析 | 第28-47页 |
3.1 桨叶的有限元模型 | 第28-31页 |
3.1.1 桨叶的结构特征 | 第28-29页 |
3.1.2 桨叶的有限元建模 | 第29-31页 |
3.2 桨叶模型的动力学分析 | 第31-41页 |
3.2.1 桨叶的计算模态分析 | 第31-32页 |
3.2.2 桨叶的试验模态分析 | 第32-38页 |
3.2.3 桨叶的有限元模型修正 | 第38-41页 |
3.3 直升机旋翼的等效模型 | 第41-46页 |
3.3.1 桨叶的等效梁模型 | 第41-43页 |
3.3.2 旋转弹性梁元素 | 第43-44页 |
3.3.3 旋翼的结构形式 | 第44-45页 |
3.3.4 旋翼模型的动力学仿真分析 | 第45页 |
3.3.5 悬停状态下旋翼动力学试验 | 第45-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直升机旋翼桨叶动载荷时域识别仿真分析 | 第47-56页 |
4.1 直升机旋翼桨叶分布动载荷时域识别模型 | 第47-48页 |
4.2 直升机旋翼桨叶的动态标定 | 第48页 |
4.3 动载荷识别的求解计算思路 | 第48-50页 |
4.4 仿真算例 | 第50-55页 |
4.4.1 响应无噪声的载荷识别 | 第50-51页 |
4.4.2 响应含 1%噪声的载荷识别 | 第51-52页 |
4.4.3 响应含 5%噪声的载荷识别 | 第52-54页 |
4.4.4 响应含 10%噪声的载荷识别 | 第54-55页 |
4.4.5 仿真分析总结 | 第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直升机旋翼桨叶动载荷时域识别试验分析 | 第56-89页 |
5.1 直升机旋翼台架试验 | 第56-61页 |
5.1.1 试验模型 | 第56-57页 |
5.1.2 试验装置及设备 | 第57-59页 |
5.1.3 试验原理与内容 | 第59-61页 |
5.2 试验的测试数据分析 | 第61-68页 |
5.2.1 测试数据预处理 | 第61-63页 |
5.2.2 桨叶的弯矩响应 | 第63-67页 |
5.2.3 桨叶的挥舞变形 | 第67-68页 |
5.3 直升机旋翼桨叶动载荷时域识别结果 | 第68-88页 |
5.3.1 基于测试数据的动载荷识别 | 第68-86页 |
5.3.2 识别结果分析 | 第86-8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9-91页 |
6.1 论文的工作总结 | 第89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