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地方城市经济论文

《成都市建设领域防范拖欠农民工工资管理办法》的政策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2页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的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第15-16页
        1.3.1 公共政策的定义及特点第15页
        1.3.2 公共政策的内涵第15-16页
        1.3.3 公共政策的过程第16页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第16-18页
    1.5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第18-19页
    1.6 研究思路和创新第19-22页
        1.6.1 研究思路第19-20页
        1.6.2 研究创新第20-22页
第二章 《成都市建设领域防范拖欠农民工工资管理办法》的政策概述第22-33页
    2.1 政策颁布背景第22-23页
    2.2 发展阶段第23-25页
    2.3《成都市建设领域防范拖欠农民工工资管理办法》的政策内容第25-27页
        2.3.1 实名制管理第25页
        2.3.2 专用账户管理第25-26页
        2.3.3 政府部门职责第26-27页
    2.4《成都市建设领域防范拖欠农民工工资管理办法》的政策特点第27-28页
    2.5《成都市建设领域防范拖欠农民工工资管理办法》的政策执行情况第28-30页
    2.6《成都市建设领域防范拖欠农民工工资管理办法》的政策实施效果第30-33页
        2.6.1 规范了成都市建筑市场用工情况第30页
        2.6.2 更加明确了各个参建单位的责任和义务第30-31页
        2.6.3 加强了对农民工流动人群的统一管理和监督第31页
        2.6.4 农民工工资支付和管理从制度层面上得到了保证第31-32页
        2.6.5 建立起施工企业支付农民工工资的约束和保障机制第32-33页
第三章 《成都市建设领域防范拖欠农民工工资管理办法》的政策模型分析第33-37页
    3.1 政策模型的综合决策模型分析第33-34页
    3.2《成都市建设领域防范拖欠农民工工资管理办法》综合决策模型第34-37页
第四章 《成都市建设领域防范拖欠农民工工资管理办法》实名制政策分析第37-41页
    4.1 实名制政策实施情况第37页
    4.2 实名制政策存在的问题第37-39页
        4.2.1 实名制管理规定太理想化第38页
        4.2.2 管理主体之间的衔接不够第38-39页
        4.2.3 增加了农民工维权成本第39页
    4.3 进一步完善实名制政策的对策第39-41页
        4.3.1 运用多元化的实名制管理方式第39-40页
        4.3.2 强化各个管理主体之间的衔接第40页
        4.3.3 在实名卡基础上运用辅助措施加以完善第40-41页
第五章 《成都市建设领域防范拖欠农民工工资管理办法》专用账户政策分析第41-47页
    5.1 专用账户政策实施情况第41-42页
    5.2 专用账户政策存在的问题第42-45页
        5.2.1 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执行工作的难度第42-43页
        5.2.2 缺乏具体的实施方式第43页
        5.2.3 缺乏有效的资金周转机制第43-44页
        5.2.4 给部分农民工带来不便第44-45页
    5.3 进一步完善专用账户政策的对策第45-47页
        5.3.1 明确执行标准,减小执行工作难度第45页
        5.3.2 构建人工工资支付担保模式第45页
        5.3.3 制定欠薪应急周转金机制第45-46页
        5.3.4 提高专用账户中银行卡的证明效力第46-47页
第六章 《成都市建设领域防范拖欠农民工工资管理办法》政府部门职责分析第47-53页
    6.1 政府部门管理分工情况第47-48页
    6.2 政府部门职责存在的问题第48-51页
        6.2.1 对政府部门管理分工的规定不明确第48-49页
        6.2.2 缺乏对政府部门执法人员专业水平的明确要求第49-50页
        6.2.3 未能制定政府部门执法人员执法标准第50-51页
    6.3 进一步完善政府部门职责的对策第51-53页
        6.3.1 明确政府部门的管理分工,强化政府信用度建设第51页
        6.3.2 加大政府干预力度,建立工资预留机制第51页
        6.3.3 建立政府部门执法人员执法标准第51-53页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第53-56页
    7.1 研究结论第53-54页
    7.2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展望第54-56页
致谢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成都市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服务改善研究--以DHL货运中国有限公司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