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课程标准对对数内容的要求 | 第10-11页 |
1.1.2 中学教材中对数内容的安排 | 第11页 |
1.1.3 近年高考卷中对数内容的比重 | 第11-12页 |
1.2 研究问题 | 第12-13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第2章 理论综述 | 第14-26页 |
2.1 APOS理论简介 | 第14-17页 |
2.1.1 APOS理论的起源 | 第14页 |
2.1.2 APOS理论的四阶段模型 | 第14-16页 |
2.1.3 APOS理论的特征 | 第16-17页 |
2.2 APOS理论在对数概念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 第17-20页 |
2.2.1 对数的形成发展与APOS理论 | 第17-18页 |
2.2.2 对数概念的二重性 | 第18-19页 |
2.2.3 对数概念教学各建构层次的目标 | 第19-20页 |
2.3 文献综述 | 第20-26页 |
2.3.1 APOS理论的文献综述 | 第20-22页 |
2.3.2 对数概念的文献综述 | 第22-26页 |
第3章 研究过程 | 第26-32页 |
3.1 研究思路 | 第26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3.2.1 文献分析法 | 第26页 |
3.2.2 问卷调查法 | 第26页 |
3.2.3 访谈法 | 第26-27页 |
3.3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27页 |
3.4 研究问卷的设计 | 第27-30页 |
3.4.1 测试卷的编制 | 第27-29页 |
3.4.2 调查问卷的编制 | 第29页 |
3.4.3 访谈提纲的设计 | 第29-30页 |
3.5 研究的实施 | 第30-32页 |
第4章 研究结果 | 第32-46页 |
4.1 测试卷结果分析 | 第32-38页 |
4.1.1 宏观层面分析 | 第32-33页 |
4.1.2 微观层面分析 | 第33-38页 |
4.2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第38-42页 |
4.2.1 对数概念背景知识的调查 | 第38-39页 |
4.2.2 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 | 第39-41页 |
4.2.3 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调查 | 第41-42页 |
4.3 访谈结果分析 | 第42-44页 |
4.3.1 教师访谈结果 | 第42-43页 |
4.3.2 学生访谈结果 | 第43-44页 |
4.4 对数概念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 第44-46页 |
4.3.1 对数表示符号log的理解存在困难 | 第44-45页 |
4.3.2 对数运算法则的记忆缺乏技巧 | 第45页 |
4.3.3 对数概念的应用不够灵活 | 第45-46页 |
第5章 教学建议 | 第46-52页 |
5.1 APOS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般过程 | 第46-47页 |
5.1.1 活动阶段——学生建构数学概念的起点 | 第46页 |
5.1.2 过程阶段——学生概念学习的关键阶段 | 第46页 |
5.1.3 对象阶段——学生概念理解的深化阶段 | 第46页 |
5.1.4 图式阶段——学生概念习得的整合阶段 | 第46-47页 |
5.2 APOS理论指导下的对数概念教学设计 | 第47-50页 |
5.2.1 教学任务分析 | 第47-48页 |
5.2.2 教学过程设计 | 第48-50页 |
5.3 APOS理论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 第50-52页 |
5.3.1 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启发引导课堂教学 | 第50-51页 |
5.3.2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 第51页 |
5.3.3 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注重数形结合的思想 | 第51页 |
5.3.4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适度调整教学的节奏 | 第51-52页 |
第6章 总结与反思 | 第52-5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2-53页 |
6.2 研究的不足 | 第53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附录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