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7-19页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19-20页 |
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0-23页 |
2.1.1 大数据的基本概念及内涵 | 第20-21页 |
2.1.2 地方政府职能的概念及内涵 | 第21-22页 |
2.1.3 政府职能优化的内涵及意义 | 第22-23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2.2.1 地方政府职能一般理论 | 第23-24页 |
2.2.2 政府职能转变理论 | 第24页 |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4-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大数据时代下地方政府职能的分析 | 第26-34页 |
3.1 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历程 | 第26-27页 |
3.1.1 以政治职能为中心 | 第26页 |
3.1.2 以经济职能为中心 | 第26页 |
3.1.3 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 第26-27页 |
3.2 大数据时代下地方政府职能及基本结构 | 第27-29页 |
3.2.1 作为服务者的职能 | 第27页 |
3.2.2 作为管理者的职能 | 第27-28页 |
3.2.3 作为协调者的职能 | 第28页 |
3.2.4 作为合作者的职能 | 第28-29页 |
3.3 大数据时代下政府职能履行方式的基本特征 | 第29-30页 |
3.3.1 感知化 | 第29页 |
3.3.2 数据化 | 第29-30页 |
3.3.3 智能化 | 第30页 |
3.3.4 服务化 | 第30页 |
3.4 大数据时代与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的内在逻辑关系 | 第30-33页 |
3.4.1 大数据时代倒逼地方政府职能优化 | 第31页 |
3.4.2 大数据DW神经系统模型为地方政府职能优化提供依据 | 第31-32页 |
3.4.3 地方政府职能优化助推大数据战略新高度 | 第32-3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4 大数据时代下地方政府职能的现状分析—以西安市为例 | 第34-63页 |
4.1 西安市的基本情况 | 第34-37页 |
4.1.1 发展目标明确 | 第34页 |
4.1.2 政策引领显著 | 第34-35页 |
4.1.3 人才队伍引入力度大 | 第35-36页 |
4.1.4 西安市与行业巨头的合作多 | 第36-37页 |
4.2 西安市地方政府职能评价体系构建 | 第37-50页 |
4.2.1 评估指标体系的目标与原则 | 第37页 |
4.2.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步骤 | 第37-40页 |
4.2.3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40-42页 |
4.2.4 评价指标的权重设计 | 第42-50页 |
4.3 西安市政府职能评价模型设计 | 第50-51页 |
4.3.1 建立模糊综合评价的因素集、评语集、权重集 | 第50-51页 |
4.3.2 建立模糊综合评价的隶属矩阵 | 第51页 |
4.4 西安市政府职能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51-58页 |
4.4.1 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 | 第51-55页 |
4.4.2 准则层的指标对目标层的重要性权重值的确定 | 第55-56页 |
4.4.3 准则层各指标的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56-57页 |
4.4.4 评价结果与讨论 | 第57-58页 |
4.5 西安市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 | 第58-60页 |
4.5.1 政府应用大数据技术的能力较弱 | 第58页 |
4.5.2 政府的依法行政程度有待提高 | 第58-59页 |
4.5.3 政府的公开度和透明度不高 | 第59页 |
4.5.4 社会管理职能需要进一步完善 | 第59-60页 |
4.6 西安市政府职能状况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60-62页 |
4.6.1 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缺乏大数据理念 | 第60页 |
4.6.2 政府大数据平台建设还未落实到位 | 第60-61页 |
4.6.3 监督机制和惩罚制度难以共同发力 | 第61页 |
4.6.4 公共数据信息共享程度和认可程度不高 | 第61-62页 |
4.6.5 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不高且渠道单一 | 第6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5 大数据时代下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的经验与启示 | 第63-69页 |
5.1 广州市优化政府服务职能——“一站式”服务模式 | 第63-64页 |
5.1.1 广州市“网上服务”的主要内容 | 第63-64页 |
5.1.2 广州市“网上服务”的主要成效 | 第64页 |
5.2 北京市社会管理职能的优化——“朝阳模式” | 第64-66页 |
5.2.1 北京市社会管理创新模式的主要内容 | 第65页 |
5.2.2 北京市社会管理创新模式的实施流程 | 第65-66页 |
5.3 地方政府职能优化成功案例的启示 | 第66-68页 |
5.3.1 坚持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开展服务 | 第66-67页 |
5.3.2 以大数据平台为载体开展服务 | 第67页 |
5.3.3 以制度规范为保障开展服务 | 第67-68页 |
5.3.4 以多元化监督为格局辅助服务 | 第6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6 大数据时代下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的对策 | 第69-76页 |
6.1 更新理念:优化政府职能的先导 | 第69-70页 |
6.1.1 规划地方政府大数据的发展战略和顶层设计 | 第69页 |
6.1.2 树立数据信息整合开放和共享思维 | 第69-70页 |
6.1.3 树立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 第70页 |
6.2 完善制度:优化政府职能的保障 | 第70-72页 |
6.2.1 全面落实信息公开制度 | 第70-71页 |
6.2.2 强化行政问责制度 | 第71页 |
6.2.3 健全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配套机制 | 第71-72页 |
6.3 内容调适:优化政府职能的重心 | 第72-73页 |
6.3.1 构建大数据平台助力政务智能化 | 第72页 |
6.3.2 重点加强大数据技术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 | 第72-73页 |
6.3.3 借助大数据技术加强公共危机处理能力 | 第73页 |
6.4 社会监督:优化政府职能的监督 | 第73-74页 |
6.4.1 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监督渠道多样化 | 第73-74页 |
6.4.2 扩大公众参与数据信息监督的广泛性与积极性 | 第74页 |
6.4.3 正确引导公众树立数据信息安全保护意识 | 第7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附录:调查问卷 | 第82-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