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氮氧化物的危害及治理现状 | 第10-11页 |
1.2 氮氧化物控制技术 | 第11-12页 |
1.3 SCR 脱硝技术 | 第12-13页 |
1.4 SCR 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5 金属分子筛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5.1 Cu基分子筛催化剂 | 第15-16页 |
1.5.2 Fe基分子筛催化剂 | 第16-17页 |
1.5.3 其他金属分子筛催化剂 | 第17-18页 |
1.6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18-22页 |
1.6.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6.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6.4 基金资助 | 第20-22页 |
2 实验设计 | 第22-30页 |
2.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 第22-23页 |
2.2 实验设计 | 第23-26页 |
2.2.1 实验装置 | 第23页 |
2.2.2 正交实验设计及分析 | 第23-24页 |
2.2.3 实验的分析方法 | 第24-26页 |
2.2.4 正交实验的分析步骤 | 第26页 |
2.3 低温 SCR 锰基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26-27页 |
2.4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 第27-30页 |
2.4.1 催化剂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 | 第27-28页 |
2.4.2 晶体形态分析 | 第28页 |
2.4.3 催化剂表面元素组成分析 | 第28页 |
2.4.4 催化剂表面形貌分析 | 第28-30页 |
3 低温 SCR 锰基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条件选择及表征 | 第30-44页 |
3.1 正交实验结果极差分析 | 第30-35页 |
3.1.1 浸渍法制备催化剂的正交实验结果极差分析 | 第30-33页 |
3.1.2 柠檬酸络合法制备催化剂的正交实验结果极差分析 | 第33-35页 |
3.2 综合平衡法确定催化剂制备参数 | 第35-37页 |
3.2.1 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的较佳制备参数确定 | 第35-36页 |
3.2.2 柠檬酸络合法制备的催化剂的较佳制备参数确定 | 第36-37页 |
3.3 最优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制备条件的遴选及表征 | 第37-41页 |
3.3.1 催化剂的脱硝性能比较 | 第37-38页 |
3.3.2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与孔径比较 | 第38-40页 |
3.3.3 催化剂的晶相结构比较 | 第40页 |
3.3.4 催化剂表面形貌比较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4页 |
4 Mn3%-beta 催化剂的性能研究 | 第44-50页 |
4.1 反应温度对 Mn3%-beta 的脱硝性能的影响 | 第44页 |
4.2 空间速度(GSVH)对 Mn3%-beta 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 | 第44-45页 |
4.3 NO 的进口浓度对 Mn3%-beta 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 | 第45-46页 |
4.4 低温条件下 Mn3%-beta 催化剂的抗硫性能 | 第46-47页 |
4.5 低温条件下 Mn3%-beta 催化剂的抗 H2O 性能 | 第47-4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5 过渡金属的添加对 Mn3%-beta 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50-60页 |
5.1 Fe、Cu 元素的添加对 Mn3%-beta 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50-51页 |
5.2 Fe、Cu 元素的添加对 Mn3%-beta 抗硫性能的影响 | 第51-52页 |
5.3 Fe、Cu 元素的添加对 Mn3%-beta 物化性能的影响 | 第52-59页 |
5.3.1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 | 第52-54页 |
5.3.2 催化剂的晶体形态分析 | 第54-55页 |
5.3.3 催化剂的表面元素组成分析 | 第55-58页 |
5.3.4 催化剂的表面形貌分析 | 第58-59页 |
5.4 小结 | 第59-60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60-62页 |
6.1 结论 | 第60-61页 |
6.2 建议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