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德育思想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10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2.3 国内外研究分析及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2 《弟子规》德育思想研究的理论渊源 | 第16-27页 |
2.1 对孔子德育思想的继承 | 第16-21页 |
2.1.1 对“孝悌”思想的继承 | 第16-18页 |
2.1.2 对“诚信”思想的继承 | 第18-19页 |
2.1.3 对“仁爱”思想的继承 | 第19-20页 |
2.1.4 对“礼”的思想的继承 | 第20-21页 |
2.2 对孟子德育思想的继承 | 第21-24页 |
2.2.1 对“仁义”思想的继承 | 第21-22页 |
2.2.2 对“存心”思想的继承 | 第22-23页 |
2.2.3 对“反求诸己”思想的继承 | 第23页 |
2.2.4 对“改过”思想的继承 | 第23-24页 |
2.3 对朱熹德育思想的继承 | 第24-26页 |
2.3.1 对“德教为先”的德育思想的继承 | 第24-25页 |
2.3.2 对“知行并进”的继承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弟子规》德育思想体系 | 第27-38页 |
3.1 《弟子规》的德育目标 | 第27-28页 |
3.2 《弟子规》的德育内容 | 第28-33页 |
3.2.1 重视孝悌伦理 | 第29-30页 |
3.2.2 “谨、信”之道 | 第30-31页 |
3.2.3 “泛爱众”与“亲仁” | 第31-32页 |
3.2.4 余力学文 | 第32-33页 |
3.3 《弟子规》德育方法 | 第33-37页 |
3.3.1 “声韵”与“伦常”相结合 | 第33-34页 |
3.3.2 “修心”与“修身”相结合 | 第34-35页 |
3.3.3 “学问”与“躬行”相结合 | 第35页 |
3.3.4 “外求诸人”与“反求诸己”相结合 | 第35-36页 |
3.3.5 “规范”和“引导”相结合 | 第36-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弟子规》德育思想的现实启示 | 第38-49页 |
4.1 《弟子规》德育目标的启示 | 第38-39页 |
4.2 《弟子规》德育内容的启示 | 第39-43页 |
4.2.1 重视亲情教育的价值 | 第40-41页 |
4.2.2 注重诚信教育的价值 | 第41-42页 |
4.2.3 重视仁爱教育的价值 | 第42-43页 |
4.2.4 “德育”与“智育”并重 | 第43页 |
4.3 《弟子规》德育方法的启示 | 第43-47页 |
4.3.1 坚持灌输与言语疏导的统一 | 第44页 |
4.3.2 坚持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的统一 | 第44-45页 |
4.3.3 坚持道德理论与实践锻炼的统一 | 第45页 |
4.3.4 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 | 第45-46页 |
4.3.5 坚持道德规范与价值引导的统一 | 第46页 |
4.3.6 坚持自小规范与终身教育的统一 | 第46-47页 |
4.4 《弟子规》德育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 第47-4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