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符号说明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1.1 杆状病毒的基因组和分类 | 第11-13页 |
1.1.1 杆状病毒的基因组 | 第11-12页 |
1.1.2 杆状病毒分类 | 第12-13页 |
1.2 杆状病毒的表型和感染周期 | 第13-15页 |
1.3 杆状病毒基因的表达 | 第15-16页 |
1.4 杆状病毒基因的分类 | 第16页 |
1.5 杆状病毒的应用 | 第16-21页 |
1.5.1 杆状病毒作为生物杀虫剂 | 第17页 |
1.5.2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 | 第17-19页 |
1.5.3 杆状病毒表面展示系统 | 第19-20页 |
1.5.4 杆状病毒应用于基因治疗 | 第20-21页 |
1.6 ac51、ac73、ac75基因背景知识 | 第21-22页 |
1.7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23-3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3-27页 |
2.1.1 菌种、质粒和载体 | 第23-24页 |
2.1.2 细胞和昆虫 | 第24页 |
2.1.3 培养基和昆虫人工饲料 | 第24-25页 |
2.1.4 酶、抗生素及试剂 | 第25-26页 |
2.1.5 实验仪器 | 第26页 |
2.1.6 引物 | 第26-2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7-36页 |
2.2.1 质粒提取 | 第27-28页 |
2.2.2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体系及程序 | 第28-29页 |
2.2.3 酶切反应 | 第29页 |
2.2.4 使用试剂盒回收PCR产物和酶切产物 | 第29-30页 |
2.2.5 酶连反应 | 第30页 |
2.2.6 用CaCl_2法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 第30页 |
2.2.7 连接产物或质粒转化感受态细胞 | 第30-31页 |
2.2.8 Bacmid转座 | 第31页 |
2.2.9 细胞传代、转染和感染 | 第31-32页 |
2.2.10 重组病毒的电镜切片制备 | 第32页 |
2.2.11 测定病毒滴度并绘制一步生长曲线 | 第32-33页 |
2.2.12 亚细胞定位的制片方法 | 第33-34页 |
2.2.13 纯化感染细胞中病毒多角体 | 第34页 |
2.2.14 粗提感染病毒幼虫中的多角体 | 第34页 |
2.2.15 配制甜菜夜蛾幼虫饲料 | 第34页 |
2.2.16 测定重组病毒半致死时间 | 第34-35页 |
2.2.17 收集取食多角体后虫体血淋巴 | 第35-36页 |
第三章 ac73基因功能的研究 | 第36-52页 |
3.1 缺失ac73基因ACBacmid(VAC~(ac73-ko-PH-PG))的构建 | 第37-39页 |
3.2 ac73基因拯救型ACBacmid(VAC~(ac73-rep-PH-PG))的构建 | 第39-41页 |
3.3 重组病毒Bacmid在Sf9细胞中的表达 | 第41-43页 |
3.4 电镜观察重组病毒粒子 | 第43-45页 |
3.5 重组病毒感染Sf9细胞的BV生长曲线 | 第45页 |
3.6 重组病毒的生物学测定 | 第45-46页 |
3.7 取食缺失ac73基因的多角体的甜菜夜蛾幼虫有BV生成 | 第46-47页 |
3.8 AC73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第47-50页 |
3.9 分析和讨论 | 第50-52页 |
第四章 ac51和ac75基因功能的研究 | 第52-73页 |
4.1 分别构建缺失ac51或ac75基因的ACBacmid (VAC~(ac51-ko-PH-PG)、VAC~(ac75-ko-PH-PG)) | 第52-55页 |
4.2 分别构建ac51和ac75基因拯救型ACBacmid(VAC~(ac51-rep-PH-PG)、VAC~(ac75-rep-PH-PG)) | 第55-59页 |
4.3 重组病毒Bacmid在Sf9细胞中的表达 | 第59-62页 |
4.4 电镜观察重组病毒粒子 | 第62-64页 |
4.5 重组病毒感染Sf9细胞的BV生长曲线 | 第64-66页 |
4.6 AC51蛋白和AC75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第66-71页 |
4.7 分析和讨论 | 第71-73页 |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 第73-75页 |
5.1 ac73基因功能分析 | 第73-74页 |
5.2 ac51和ac75基因功能分析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