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螯台球菌TAD1去除硝酸盐及还原六价铬的实验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4页
    1.1 硝酸盐和六价铬治理的必要性第11-14页
        1.1.1 水体硝酸盐的污染状况第11-12页
        1.1.2 硝酸盐的来源及危害第12-13页
        1.1.3 水体六价铬污染状况第13页
        1.1.4 六价铬的来源及危害第13-14页
    1.2 水体硝酸盐的治理技术第14-18页
        1.2.1 非生物法第14-16页
        1.2.2 生物法第16-18页
    1.3 水体六价铬的治理技术第18-20页
        1.3.1 传统处理方法第18-19页
        1.3.2 生物法第19-20页
    1.4 生物法同步脱除硝酸盐和六价铬的可行性分析第20-21页
    1.5 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第21-22页
    1.6 研究目标和内容第22-24页
        1.6.1 研究目标第22-23页
        1.6.2 研究内容第23-24页
第二章 好氧反硝化菌TAD1的培养及驯化第24-34页
    2.1 引言第24-25页
    2.2 实验材料第25-26页
        2.2.1 菌种特性及来源第25页
        2.2.2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25-26页
        2.2.3 培养基的制备第26页
    2.3 分析方法第26-29页
        2.3.1 氮的测定第26-28页
        2.3.2 铬的测定第28-29页
    2.4 实验方法第29页
    2.5 结果与讨论第29-32页
        2.5.1 碳源对原始菌株脱氮除Cr(Ⅵ)的影响第29-30页
        2.5.2 氮源对原始菌株脱氮除Cr(Ⅵ)的影响第30-31页
        2.5.3 驯化菌株脱除Cr(Ⅵ)性能测定第31-32页
    2.6 本章小结第32-34页
第三章 菌株TAD1六价铬脱除性能初步鉴定第34-43页
    3.1 引言第34-35页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5-36页
        3.2.1 实验材料和分析方法第35页
        3.2.2 实验方法第35-36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6-42页
        3.3.1 生长菌体去除Cr(Ⅵ)的实验第36-37页
        3.3.2 菌体培养代谢液和完整细胞对Cr(Ⅵ)的去除第37-38页
        3.3.3 单一重金属共存对菌体还原Cr(Ⅵ)的影响第38-39页
        3.3.4 多种重金属共存对菌体还原Cr(Ⅵ)的影响第39-42页
    3.4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好氧反硝化菌TAD1同步脱除硝酸盐和Cr(Ⅵ)实验研究第43-59页
    4.1 引言第43页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43-44页
        4.2.1 实验材料和分析方法第43页
        4.2.2 实验方法第43-44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4-57页
        4.3.1 不同C/N对TAD1同步脱氮和还原Cr(Ⅵ)的影响第44-48页
        4.3.2 初始Cr(Ⅵ)浓度对TAD1同步脱氮和还原Cr(Ⅵ)的影响第48-50页
        4.3.3 不同温度对TAD1同步脱氮和还原Cr(Ⅵ)的影响第50-52页
        4.3.4 不同pH对TAD1同步脱氮和还原Cr(Ⅵ)的影响第52-54页
        4.3.5 不同转速对TAD1同步脱氮和还原Cr(Ⅵ)的影响第54-56页
        4.3.6 培养过程中COD、氮素、铬变化第56-57页
    4.4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结论与展望第59-61页
    结论第59-60页
    展望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7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1-72页
致谢第72-73页
附件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RNA-seq数据的CCA基因共表达网络的构建和分析
下一篇:金属纳米结构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特性与近场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