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14-1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5页 |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6-17页 | 
| 1.2 研究和发展现状 | 第17-23页 | 
| 1.2.1 超临界水冷堆的设计和研究 | 第17-19页 | 
| 1.2.2 超临界流体传热研究 | 第19-23页 |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数值模拟理论基础及模拟工具简介 | 第25-42页 | 
| 2.1 数值模拟基本理论 | 第25-29页 | 
| 2.1.1 描述流动与传热的控制方程 | 第26-27页 | 
| 2.1.2 控制方程的通用形式及离散 | 第27-28页 | 
| 2.1.3 数值解法简介 | 第28-29页 | 
| 2.2 OpenFOAM简介 | 第29-34页 | 
| 2.2.1 OpenFOAM基本构架 | 第29-30页 | 
| 2.2.2 OpenFOAM求解过程 | 第30-31页 | 
| 2.2.3 在OpenFOAM中加入超临界水物性模块 | 第31-34页 | 
| 2.3 湍流模型 | 第34-40页 | 
| 2.3.1 RANS方程组 | 第36-38页 | 
| 2.3.2 k-ω SST模型 | 第38-39页 | 
| 2.3.3 realizable k-ε模型 | 第39-40页 | 
| 2.3.4 壁面函数 | 第40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 第三章 针对超临界棒束内流动传热的湍流模型评价 | 第42-58页 | 
| 3.1 数值计算模型 | 第42-48页 | 
| 3.1.1 实验工况及边界条件 | 第42-44页 | 
| 3.1.2 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 第44-45页 | 
| 3.1.3 网格无关性检验 | 第45-48页 | 
| 3.2 流场的预测 | 第48-53页 | 
| 3.2.1 子通道速度分布 | 第48-51页 | 
| 3.2.2 子通道湍动能分布 | 第51-53页 | 
| 3.3 温度分布的预测 | 第53-56页 | 
| 3.3.1 加热棒内壁温分析 | 第53-55页 | 
| 3.3.2 子通道温度分布 | 第55-56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第四章 绕丝结构对超临界水棒束流动传热的影响 | 第58-84页 | 
| 4.1 LVR堆实验条件 | 第58-64页 | 
| 4.1.1 运行工况及边界条件 | 第60-61页 | 
| 4.1.2 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 第61-64页 | 
| 4.2 绕丝结构对流动的影响 | 第64-77页 | 
| 4.2.1 绕丝对壁面剪切应力的影响 | 第65-66页 | 
| 4.2.2 绕丝对流速的影响 | 第66-72页 | 
| 4.2.3 绕丝对湍流动能的影响 | 第72-75页 | 
| 4.2.4 绕丝对压力分布的影响 | 第75-77页 | 
| 4.3 绕丝结构对传热的影响 | 第77-82页 | 
| 4.3.1 绕丝结构对子通道温度分布的影响 | 第77-80页 | 
| 4.3.2 绕丝结构对燃料棒表面温度分布的影响 | 第80-82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 第五章 节径比对棒束内超临界水流动传热的敏感性分析 | 第84-97页 | 
| 5.1 敏感性分析计算工况 | 第84-86页 | 
| 5.2 流场的敏感性 | 第86-91页 | 
| 5.2.1 流体速度 | 第86-89页 | 
| 5.2.2 湍流动能 | 第89-91页 | 
| 5.3 传热的敏感性 | 第91-95页 | 
| 5.3.1 壁面温度 | 第91-93页 | 
| 5.3.2 子通道流体温度 | 第93-95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7-99页 | 
| 6.1 全文总结 | 第97-98页 | 
| 6.2 本文创新点 | 第98页 | 
| 6.3 前景与展望 | 第98-99页 | 
| 致谢 | 第99-10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0-104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