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 第1-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国外反拨作用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近二十年来国外有关反拨作用的理论研究 | 第13页 |
·近二十年来国外有关反拨作用的实证研究 | 第13-16页 |
·国内反拨作用研究综述 | 第16-21页 |
·近十年来国内有关反拨作用的理论研究 | 第16-17页 |
·近十年来国内有关反拨作用的实证研究 | 第17-21页 |
第二章 理论依据 | 第21-29页 |
·反拨作用的定义 | 第21页 |
·反拨作用的工作机理和模式 | 第21-23页 |
·Alderson & Wall 的反拨作用假设 | 第21-22页 |
·Hughes 的反拨作用模式 | 第22-23页 |
·影响反拨作用的性质的因素 | 第23-25页 |
·反拨作用的分类 | 第25-26页 |
·正面反拨作用和负面反拨作用 | 第25页 |
·显性-隐性反拨作用 | 第25页 |
·预期反拨作用和非预期反拨作用 | 第25-26页 |
·即时反拨作用和长期反拨作用 | 第26页 |
·提高正面反拨作用的途径 | 第26-29页 |
·Hughes 的观点 | 第26页 |
·Bailey 的观点 | 第26-27页 |
·Kellaghan & Greaney 的观点 | 第27-29页 |
第三章 高考英语(山东卷)阅读表达介绍 | 第29-35页 |
·高中英语新课标中对阅读表达的相关要求 | 第29-32页 |
·高考英语(山东省)阅读表达题型简介 | 第32-35页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第35-41页 |
·研究问题 | 第35页 |
·参与者 | 第35-38页 |
·高考命题人员 | 第35页 |
·高中英语教师 | 第35-36页 |
·高中学生 | 第36-37页 |
·大一学生 | 第37-38页 |
·研究工具 | 第38-40页 |
·访谈 | 第38-39页 |
·问卷调查 | 第39-40页 |
·教师学生问题的来源 | 第39页 |
·问卷调查的内容结构 | 第39-40页 |
·研究步骤 | 第40-41页 |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 第41-59页 |
·访谈结果分析及讨论 | 第41-47页 |
·与高考命题人员的访谈 | 第41-42页 |
·与高中英语教师的访谈 | 第42-44页 |
·与高中学生的访谈 | 第44-46页 |
·与大一学生的访谈 | 第46-47页 |
·问卷结果分析及讨论 | 第47-57页 |
·对高考英语(山东卷)阅读表达题的评价 | 第47-50页 |
·高中英语阅读和表达教学情况调查 | 第50-52页 |
·高考前后英语阅读和表达教学情况对比调查 | 第52-54页 |
·做阅读表达题的目的对比 | 第52-53页 |
·对各部分的重视程度对比 | 第53页 |
·做阅读表达题的频率对比 | 第53-54页 |
·高考英语(山东卷)阅读表达题的反拨作用 | 第54-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反拨作用的范围 | 第57页 |
·反拨作用的力度 | 第57页 |
·反拨作用的性质 | 第57-59页 |
第六章 调查研究结果启示 | 第59-63页 |
·对高考英语(山东卷)阅读表达题的题型设计的一些建议 | 第59-61页 |
·对当前高中英语阅读和表达教学的一些建议 | 第61页 |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61-63页 |
结语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附录Ⅰ | 第67-71页 |
附录Ⅱ | 第71-75页 |
附录Ⅲ | 第75-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