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2 断层引起的地质灾害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断层对煤岩体力学性质及矿压分布的影响 | 第11页 |
1.2.2 断层对地表沉陷的影响 | 第11-12页 |
1.2.3 断层对地压冲击造成的影响 | 第12页 |
1.2.4 断层对井巷设计和支护的影响 | 第12-13页 |
1.2.5 断层对巷道围岩应力重新分布的影响 | 第1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 公乌素煤矿16号煤层概述及岩石力学实验 | 第15-28页 |
2.1 16号煤层简述 | 第15-19页 |
2.1.1 井田简介 | 第15页 |
2.1.2 水文地质特征 | 第15-16页 |
2.1.3 16号煤煤层特征 | 第16页 |
2.1.4 其他开采技术条件 | 第16-19页 |
2.2 煤与岩石物理力学试验 | 第19-26页 |
2.2.1 密度实验 | 第19-21页 |
2.2.2 抗压强度实验 | 第21-23页 |
2.2.3 抗拉强度实验 | 第23-24页 |
2.2.4 抗剪强度实验 | 第24-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3 断层概述及其附近应力场的基本理论 | 第28-42页 |
3.1 断层相关概念及其类型 | 第28-30页 |
3.2 断层附近应力场分布理论 | 第30-31页 |
3.2.1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 | 第30-31页 |
3.2.2 断裂的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 | 第31页 |
3.3 断层结构特征及其力学性质分析研究 | 第31-34页 |
3.3.1 断层结构特征研究 | 第31-33页 |
3.3.2 断层破碎带形成过程 | 第33-34页 |
3.4 断层形成的力学模型及主应力轴位置关系 | 第34-41页 |
3.4.1 正断层形成前后应力估算 | 第34-35页 |
3.4.2 正断层发生前后应力估算 | 第35-38页 |
3.4.3 断层的产状与力学性质分析 | 第38-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断层附近应力场分布特征的数值模拟实验研究 | 第42-55页 |
4.1 FLAC3D简介 | 第42页 |
4.2 数值模拟目的 | 第42页 |
4.3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42-47页 |
4.3.1 假设条件 | 第42页 |
4.3.2 模型的几何形状和边界条件初始条件 | 第42-44页 |
4.3.3 模型的建立 | 第44-47页 |
4.4 断层附近应力场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47-53页 |
4.4.1 断层附近应力场的数值模拟计算过程 | 第47页 |
4.4.2 断层附近应力分布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7-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5 综放工作面过断层的优化方案的选择 | 第55-67页 |
5.1 工程地质概况 | 第55-57页 |
5.1.1 1604工作面概况 | 第55页 |
5.1.2 FS3断层概况 | 第55-57页 |
5.2 过断层方法研究与选择 | 第57-59页 |
5.2.1 伪斜调整 | 第57页 |
5.2.2 强行割矸 | 第57-58页 |
5.2.3 放震动炮 | 第58-59页 |
5.3 破碎带控制 | 第59-62页 |
5.3.1 超前预注浆加固技术 | 第59-61页 |
5.3.2 超前预注浆加固效果分析 | 第61-62页 |
5.4 相关安全技术措施 | 第62-63页 |
5.4.1 过断层时支架移动要求 | 第62页 |
5.4.2 综放面顶板控制 | 第62-63页 |
5.4.3 设备防护措施 | 第63页 |
5.5 工作面回采巷道现场监测 | 第63-66页 |
5.5.1 回采巷道监测的目的 | 第63页 |
5.5.2 监测方案 | 第63-64页 |
5.5.3 监测数据分析 | 第64-6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结论 | 第67-68页 |
6.2 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