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选题的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1.3 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8页 |
2 爆破地震波的基本特征及地震效应研究 | 第18-25页 |
2.1 爆破地震波传播的震源机制 | 第18页 |
2.2 爆破地震波的类型及传播 | 第18-19页 |
2.3 爆破地震波的特性 | 第19页 |
2.4 爆破地震波的三要素 | 第19-20页 |
2.5 爆破地震波传播的特征 | 第20-21页 |
2.6 爆破地震效应 | 第21页 |
2.7 爆破振动强度和安全参数的研究 | 第21-22页 |
2.7.1 衡量爆破振动强度的物理量 | 第21-22页 |
2.7.2 爆破振动破坏判据 | 第22页 |
2.8 爆破地震动对边坡的稳定性影响 | 第22-23页 |
2.8.1 爆破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22-23页 |
2.8.2 受爆破地震动作用后残留边坡的坍塌失稳 | 第23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3 离散单元法及UDEC程序简介 | 第25-35页 |
3.1 离散单元法的基本原理 | 第25页 |
3.2 离散单元法的基本方程 | 第25-27页 |
3.2.1 物理方程 | 第25-26页 |
3.2.2 运动方程——牛顿第二定律 | 第26-27页 |
3.3 参数的选择和本构模型 | 第27-33页 |
3.3.1 阻尼 | 第27-30页 |
3.3.2 时步 | 第30-32页 |
3.3.3 本构模型 | 第32-33页 |
3.4 UDEC程序简介 | 第33-34页 |
3.4.1 一般特性 | 第33-34页 |
3.4.2 可选模块 | 第34页 |
3.4.3 应用领域 | 第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4 边坡动力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35-40页 |
4.1 边坡地质条件 | 第35页 |
4.1.1 边坡水文地质 | 第35页 |
4.1.2 地质构造 | 第35页 |
4.2 材料及结构面参数的确定 | 第35-36页 |
4.3 边坡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36页 |
4.4 动力条件下相关参数的确定 | 第36-39页 |
4.4.1 模型阻尼的确定 | 第36-37页 |
4.4.2 模型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37-38页 |
4.4.3 黏滞边界条件设置的远近对于边坡动力反应规律的影响 | 第38页 |
4.4.4 地震荷载的确定及输入 | 第38-3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5 爆破振动作用下节理岩质边坡的动力反应分布规律 | 第40-54页 |
5.1 边坡动力反应三量的提取和表达 | 第40页 |
5.2 动力反应计算持续时间的影响 | 第40-41页 |
5.3 动力作用下节理岩质边坡的三量分布规律 | 第41-49页 |
5.3.1 质点振动速度的分布 | 第41-44页 |
5.3.2 质点振动位移的分布 | 第44-46页 |
5.3.3 质点振动加速度的分布 | 第46-48页 |
5.3.4 不同方向上振动强度的差异 | 第48-49页 |
5.4 边坡坡度变化对坡肩三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5.5 位移夹角随边坡高程变化的规律 | 第50-51页 |
5.6 两种不同的动力反应 | 第51-52页 |
5.7 节理岩质边坡动力反应规律的应用范围 | 第52-53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