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9页 |
1.1 概述 | 第9-10页 |
1.2 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 | 第10-17页 |
1.2.1 浓缩液的产生 | 第10-12页 |
1.2.2 浓缩液的性质 | 第12-15页 |
1.2.3 浓缩液的危害 | 第15-16页 |
1.2.4 常规处理方法 | 第16-17页 |
1.3 高级氧化技术 | 第17-27页 |
1.3.1 化学试剂氧化法 | 第18-21页 |
1.3.2 声化学法 | 第21-22页 |
1.3.3 光化学法 | 第22-23页 |
1.3.4 电化学法 | 第23-24页 |
1.3.5 联用技术 | 第24-27页 |
1.4 选题目的与依据 | 第27-29页 |
1.4.1 电化学原位产H2O_2协同O_3氧化技术 | 第27-28页 |
1.4.2 创新点 | 第28-29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29-37页 |
2.1 样品采集与保存 | 第29-30页 |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0-31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30-31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31页 |
2.3 实验装置及方法 | 第31-33页 |
2.3.1 实验装置 | 第31-32页 |
2.3.2 实验方法 | 第32-33页 |
2.4 电极制作方法 | 第33-34页 |
2.5 实验检测方法 | 第34-37页 |
第三章 结果分析 | 第37-55页 |
3.1 垃圾渗沥液反渗透浓缩液 | 第37页 |
3.2 反应体系产H_2O_2与·OH效果分析 | 第37-42页 |
3.2.1 改变pH值对反应体系产H_2O_2的影响 | 第40-41页 |
3.2.2 改变电流强度对反应体系产H_2O_2的影响 | 第41-42页 |
3.2.3 改变电极孔径对反应体系产H_2O_2的影响 | 第42页 |
3.3 反应体系中H_2O_2与O_3协同效果分析 | 第42-47页 |
3.3.1 协同效果分析 | 第42-44页 |
3.3.2 物质降解分析 | 第44-47页 |
3.4 影响因素评价 | 第47-51页 |
3.4.1 改变阴极材料的影响 | 第47-48页 |
3.4.2 改变电流强度的影响 | 第48-50页 |
3.4.3 改变臭氧浓度的影响 | 第50-51页 |
3.5 不同技术对比 | 第51-55页 |
3.5.1 与Electro-Fenton技术对比 | 第51-52页 |
3.5.2 与传统Peroxone技术对比 | 第52-55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4.1 结论 | 第55页 |
4.2 展望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7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及奖励目录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