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7页 |
1.1 配位化学概述 | 第12-13页 |
1.2 超分子化学概述 | 第13-15页 |
1.3 冠醚配合物研究进展 | 第15-25页 |
1.3.1 冠醚配体与金属的配位方式 | 第16页 |
1.3.2 冠醚配合物的稳定性和选择性影响因素 | 第16-18页 |
1.3.3 臂式冠醚配合物 | 第18-22页 |
1.3.4 双冠醚 | 第22-24页 |
1.3.5 手性冠醚 | 第24-25页 |
1.4 穴醚配合物研究进展 | 第25-36页 |
1.4.1 大二环穴醚 | 第26-33页 |
1.4.2 大三环穴醚 | 第33-36页 |
1.5 课题研究简介 | 第36-37页 |
1.5.1 课题来源 | 第36页 |
1.5.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6页 |
1.5.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36-37页 |
第二章 穴醚(L~0)及其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晶体结构研究 | 第37-72页 |
2.1 前言 | 第3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7-42页 |
2.2.1 主要仪器 | 第38页 |
2.2.2 主要试剂 | 第38页 |
2.2.3 配体穴醚1,4,7,10,13,16,21,24-八氮二环[8.8.8]二十六烷(L~0)的合成 | 第38-39页 |
2.2.4 镉盐-穴醚配合物的合成 | 第39-40页 |
2.2.5 锌盐-穴醚配合物的合成 | 第40-41页 |
2.2.6 钴盐-穴醚配合物的合成 | 第41-4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2-70页 |
2.3.1 配合物[CdL~0]·(N0_3)_2(1)的测定及晶体结构的表征 | 第42-45页 |
2.3.2 配合物[CdL~0]·[Cd_2(OCOPh)_6]·2H_2O(2)的测定及晶体结构的表征 | 第45-48页 |
2.3.3 配合物[CdL~0]·[CdCl_4](3)的测定及晶体结构的表征 | 第48-51页 |
2.3.4 配合物[CdL~0][Cd(H_2O)_6]·(CF_3SO_3)_4(4)的测定及晶体结构的表征 | 第51-54页 |
2.3.5 配合物[ZnL~0(H_2O)]·[Zn_2Cl_6(μ_2-OHCO)]·H_2O(5)的测定及晶体结构的表征 | 第54-58页 |
2.3.6 配合物[Zn_(1.5)L~0]·[ZnCl_4]·Cl·2H_2O(6)的测定及晶体结构的表征 | 第58-61页 |
2.3.7 配合物[CoL~0]·(NO_3)_3·H_2O(7)的测定及晶体结构的表征 | 第61-65页 |
2.3.8 配合物[CoL~0·H_2O]·[CoCl_4]·Cl·2H_2O(8)的测定及晶体结构的表征 | 第65-68页 |
2.3.9 配合物(1)、(3)和(8)的差热-热重(TG-DTA)分析 | 第68-70页 |
2.4 结论 | 第70-72页 |
第三章 冠醚及其超分子化合物和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的研究 | 第72-93页 |
3.1 前言 | 第7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2-75页 |
3.2.1 主要仪器 | 第72页 |
3.2.2 主要试剂 | 第72页 |
3.2.3 配体冠醚1,4,23,26,29,48-六氮杂-6,9:16,19:31,34:41,44-四苯基-12,15,37,40-四氧-环四十烷(L~1)的制备 | 第72-73页 |
3.2.4 冠醚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 | 第73-7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5-92页 |
3.3.1 超分子化合物[H_6L~1]·(p-OCOPhOH)_6·2H_2O(9)的测定及晶体结构的表征 | 第75-79页 |
3.3.2 超分子化合物[H_6L~1(p-OSO_2PhCH_3)2]·(p-OS0_2PhCH_3)_4·7.5H_20(10)的测定及晶体结构的表征 | 第79-84页 |
3.3.3 超分子化合物[H_6L~1(m-OCOPhOH)_2(H2O)_3]·(m-OCOPhOH)_4·5H_20(11)的测定及晶体结构的表征 | 第84-90页 |
3.3.4 超分子化合物(9)-(11)的荧光性质讨论 | 第90-92页 |
3.4 结论 | 第92-93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3-95页 |
4.1 结论 | 第93-94页 |
4.2 展望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4页 |
附录一 | 第104-111页 |
附录二 | 第111-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