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量子点的基本概念 | 第12页 |
1.2 量子点的发光原理 | 第12-13页 |
1.3 量子点的光学性质 | 第13页 |
1.4 量子点的基本效应 | 第13-15页 |
1.4.1 量子限域效应 | 第14页 |
1.4.2 量子尺寸效应 | 第14页 |
1.4.3 表面效应 | 第14-15页 |
1.4.4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 第15页 |
1.5 量子点的制备方法 | 第15-16页 |
1.5.1 有机金属法 | 第15-16页 |
1.5.2 直接水相法 | 第16页 |
1.6 量子点的应用 | 第16-18页 |
1.6.1 生物应用 | 第17页 |
1.6.2 量子点发光二极管 | 第17-18页 |
1.6.3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 | 第18页 |
1.7 ZnO太阳能电池的发展概况 | 第18-21页 |
1.7.1 量子点敏化的ZnO太阳能电池结构和工作原理 | 第19-20页 |
1.7.2 量子点敏化ZnO太阳能电池的方法 | 第20-21页 |
1.8 论文的选题思想、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21-22页 |
1.8.1 论文的选题思想和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1.8.2 主要创新点 | 第22页 |
1.9 课题来源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水相制备巯基乙酸稳定的ZnSe量子点 | 第23-33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实验试剂与设备 | 第23-25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3-24页 |
2.2.2 实验设备 | 第24-25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5页 |
2.4 样品表征与分析 | 第25-26页 |
2.4.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5页 |
2.4.2 X射线衍射仪(XRD) | 第25页 |
2.4.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 | 第25-26页 |
2.4.4 荧光分光光度计(PL) | 第26页 |
2.4.5 荧光量子产率 | 第26页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26-32页 |
2.5.1 ZnSe量子点的HRTEM图谱分析 | 第26-27页 |
2.5.2 ZnSe量子点的XRD物相分析 | 第27页 |
2.5.3 ZnSe量子点的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 第27-28页 |
2.5.4 不同反应条件对ZnSe量子点荧光性能的影响 | 第28-3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绿色合成白光Mn~(2+)参杂的ZnSe量子点 | 第33-40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3-34页 |
3.2.1 ZnSe:Mn量子点的合成 | 第33-34页 |
3.2.2 表征与分析 | 第3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4-39页 |
3.3.1 ZnSe:Mn量子点的形貌与结构分析 | 第34-35页 |
3.3.2 ZnSe:Mn量子点的光学性能分析 | 第35-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ZnSe和ZnSe:Mn量子点敏化ZnO纳米棒阵列太阳能电池 | 第40-57页 |
4.1 引言 | 第40-41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4.2.1 FTO导电玻璃的清洗 | 第41页 |
4.2.2 ZnO纳米棒阵列的制备 | 第41-42页 |
4.2.3 ZnSe量子点敏化ZnO纳米棒阵列的制备 | 第42页 |
4.3 样品表征与分析 | 第42-44页 |
4.3.1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 | 第42页 |
4.3.2 XRD结构表征 | 第42页 |
4.3.3 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 | 第42-43页 |
4.3.4 光电性能测试 | 第43-44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44-55页 |
4.4.1 不同方法制备的ZnO纳米棒阵列的SEM图 | 第44-45页 |
4.4.2 ZnO纳米棒阵列的紫外吸收光谱 | 第45-46页 |
4.4.3 ZnO纳米棒阵列的晶型结构分析 | 第46-47页 |
4.4.4 ZnSe量子点敏化的ZnO纳米棒阵列的形貌分析 | 第47-49页 |
4.4.5 ZnSe量子点敏化的ZnO纳米棒阵列的紫外分析 | 第49-50页 |
4.4.6 ZnSe量子点敏化的ZnO纳米棒阵列的荧光分析 | 第50-51页 |
4.4.7 ZnSe量子点敏化的ZnO纳米棒阵列的光电性能 | 第51-53页 |
4.4.8 ZnSe:Mn量子点敏化的ZnO纳米棒阵列的光电性能 | 第53-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7-60页 |
5.1 总结 | 第57-58页 |
5.2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58页 |
5.3 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