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插图索引 | 第10-11页 |
附表索引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1 现实背景 | 第12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12-13页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5页 |
1.2.1 产品内国际分工 | 第13-14页 |
1.2.2 机电产品及机电产业 | 第14页 |
1.2.3 机电产业升级 | 第14-15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1.3.1 产品内国际分工理论 | 第15-17页 |
1.3.2 产业升级理论 | 第17-18页 |
1.3.3 综合评述 | 第18-19页 |
1.4 内容与结构 | 第19-20页 |
1.4.1 内容安排 | 第19-20页 |
1.4.2 逻辑框架 | 第20页 |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20-23页 |
1.5.1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1.5.2 论文的不足 | 第21-23页 |
第2章 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产业升级的理论分析 | 第23-35页 |
2.1 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产业升级理论基础 | 第23-24页 |
2.1.1 产品内国际分工与全球价值链的联系 | 第23-24页 |
2.1.2 全球价值链与产业升级的联系 | 第24页 |
2.2 产业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24-28页 |
2.2.1 产品内国际分工 | 第24-25页 |
2.2.2 要素禀赋 | 第25页 |
2.2.3 技术吸收能力 | 第25-26页 |
2.2.4 规模经济 | 第26-27页 |
2.2.5 外商直接投资 | 第27-28页 |
2.3 产品内国际分工影响产业升级的传导机制 | 第28-35页 |
2.3.1 要素积累效应 | 第28-29页 |
2.3.2 技术转移和外溢效应 | 第29-30页 |
2.3.3 分工细化效应 | 第30-35页 |
第3章 我国机电产业发展现状和产品内国际分工水平 | 第35-47页 |
3.1 我国机电产业发展现状 | 第35-41页 |
3.1.1 我国机电产业发展成就 | 第35-39页 |
3.1.2 我国机电产业存在的问题 | 第39-41页 |
3.2 我国机电产品内国际分工水平 | 第41-47页 |
3.2.1 产品内国际分工水平的测算方法 | 第41-43页 |
3.2.2 我国机电行业总体分工水平 | 第43-44页 |
3.2.3 我国机电细分行业分工水平 | 第44-47页 |
第4章 产品内国际分工影响我国机电产业升级的实证分析 | 第47-55页 |
4.1 指标选择 | 第47-49页 |
4.1.1 产业升级(ESI) | 第47-48页 |
4.1.2 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度量(VSS) | 第48页 |
4.1.3 要素禀赋的度量(FR) | 第48-49页 |
4.1.4 技术吸收能力的度量 (RD) | 第49页 |
4.1.5 规模经济的度量 (ES) | 第49页 |
4.1.6 外商直接投资的度量 (FDI) | 第49页 |
4.2 计量模型设定和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49-50页 |
4.2.1 模型设定 | 第49-50页 |
4.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50页 |
4.3 计量分析 | 第50-53页 |
4.3.1 单位根检验 | 第50-51页 |
4.3.2 协整检验 | 第51页 |
4.3.3 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选择 | 第51-52页 |
4.3.4 回归结果 | 第52-53页 |
4.4 结论 | 第53-55页 |
第5章 促进我国机电产业升级的对策建议 | 第55-58页 |
5.1 调整产业政策,提升产品内国际分工水平 | 第55-56页 |
5.2 加大科研投入,提升国外先进技术吸收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 第56页 |
5.3 引导产业集聚,扩大外部规模经济效应 | 第56-57页 |
5.4 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导向,提高引资质量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录 原始数据 | 第65-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