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前言 | 第8-14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1.2.1 体育场馆相关概念 | 第9-12页 |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2 西安市体育场馆分布 | 第14-35页 |
2.1 近几年西安市体育场馆发展沿革 | 第14页 |
2.2 西安市体育场馆地理方位分布现状 | 第14-19页 |
2.2.1 西安市城东北方位体育场馆的分布 | 第15-16页 |
2.2.2 西安市城西北方位体育场馆的分布 | 第16-17页 |
2.2.3 西安市城东南方位体育场馆的分布 | 第17-18页 |
2.2.4 西安市城西南方位体育场馆的分布 | 第18-19页 |
2.3 西安市体育场馆行政区域分布现状 | 第19-29页 |
2.3.1 新城区 | 第20-21页 |
2.3.2 碑林区 | 第21-22页 |
2.3.3 莲湖区 | 第22-24页 |
2.3.4 雁塔区 | 第24-25页 |
2.3.5 未央区 | 第25-27页 |
2.3.6 灞桥区 | 第27-28页 |
2.3.7 长安区 | 第28-29页 |
2.4 西安市体育场馆的分布——以交通干线为划分依据 | 第29-32页 |
2.4.1 环城路及环城路以内区域 | 第30页 |
2.4.2 环城路与二环路之间形成的圈层区域 | 第30-31页 |
2.4.3 二环与三环路之间形成的圈层区域 | 第31页 |
2.4.4 三环路以外区域 | 第31-32页 |
2.5 西安市各类体育场馆布局的主要特征 | 第32-35页 |
2.5.1 以西安市整体地理方位看 | 第32-33页 |
2.5.2 从西安市城市功能与交通干线来看 | 第33-34页 |
2.5.3 从西安市现行行政区域来看 | 第34-35页 |
3 西安市体育场馆分布现状的形成原因 | 第35-42页 |
3.1 不同时期西安市体育场馆发展变化的历史沿革 | 第35-37页 |
3.1.1 五十年代初期西安市体育场馆的分布情况 | 第35-36页 |
3.1.2 五十年代末期至七十年代西安市体育场馆的分布情况 | 第36页 |
3.1.3 八十年代初期西安市体育场馆的分布情况 | 第36-37页 |
3.1.4 九十年代至今西安市体育场馆的分布情况 | 第37页 |
3.2 西安市区域人口特征 | 第37-40页 |
3.2.1 区域人口健身、锻炼的主观和主动的意识 | 第37-38页 |
3.2.2 区域人口受教育水平 | 第38页 |
3.2.3 区域人口收入状况 | 第38-39页 |
3.2.4 区域人口密度 | 第39页 |
3.2.5 区域人口的时间以及分配 | 第39页 |
3.2.6 区域人口的消费习惯与消费观念 | 第39-40页 |
3.3 西安市交通路线的制约 | 第40页 |
3.4 西安市城市功能分区与规划 | 第40-41页 |
3.5 国家政策法规对体育场馆分布的影响 | 第41-42页 |
4 对西安市体育场馆的未来发展展望 | 第42-45页 |
4.1 西安市未来发展总体规划 | 第42-43页 |
4.1.1 西安城市发展定位与其战略目标 | 第42页 |
4.1.2 城市发展方向、城市布局及城市综合交通 | 第42-43页 |
4.2 西安市未来体育场馆分布构想 | 第43-45页 |
4.2.1 西安东南区建造较高档次的体育场馆 | 第43页 |
4.2.2 在西安市东北区域应重点建设高档次的体育场馆 | 第43-45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45-47页 |
5.1 结论 | 第45页 |
5.1.1 西安市体育场馆分布特点 | 第45页 |
5.1.2 西安市体育场馆建设具有滞后性 | 第45页 |
5.2 建议 | 第45-47页 |
5.2.1 交通的可达性是建造体育场馆需考虑的必要因素之一 | 第45-46页 |
5.2.2 场馆建设等级分布的必要性 | 第46页 |
5.2.3 从整体宏观规划出发,使西安体育场馆的分布更趋合理化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