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9页 |
图表目录 | 第9-10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0.2.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0.2.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0.3 论文基本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0.3.1 论文的基本内容 | 第12-13页 |
0.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3页 |
0.4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3-14页 |
1 银信合作业务概述 | 第14-20页 |
1.1 银信合作业务的含义及特点 | 第14页 |
1.1.1 银信合作业务的含义 | 第14页 |
1.1.2 银信合作业务的特点 | 第14页 |
1.2 银信合作理财业务产品种类 | 第14-17页 |
1.2.1 权益类 | 第14-15页 |
1.2.2 证券类 | 第15页 |
1.2.3 票据类 | 第15页 |
1.2.4 信贷类 | 第15-16页 |
1.2.5 信托类 | 第16页 |
1.2.6 组合投资类 | 第16-17页 |
1.3 商业银行发展银信合作业务的实际意义 | 第17-18页 |
1.3.1 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 | 第17页 |
1.3.2 新的利润增长点 | 第17-18页 |
1.3.3 顺应混业经营发展趋势 | 第18页 |
1.4 银信合作业务的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1.4.1 分业经营制度 | 第18-19页 |
1.4.2 混业经营制度 | 第19-20页 |
2 我国商业银行银信合作业务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20-30页 |
2.1 银信合作业务的现状 | 第20-23页 |
2.1.1 银信合作业务的总体规模 | 第20-21页 |
2.1.2 银信合作业务的特征 | 第21-23页 |
2.2 银信合作业务存在的问题 | 第23-26页 |
2.2.1 缺乏战略合作理念 | 第23-24页 |
2.2.2 银信合作业务投资运作风险加剧 | 第24页 |
2.2.3 现行模式阻碍商业银行提高自主管理水平 | 第24-25页 |
2.2.4 不完善的风险披露机制 | 第25页 |
2.2.5 银信合作风险意识淡薄 | 第25-26页 |
2.3 银信合作业务问题的原因 | 第26-27页 |
2.3.1 监管部门方面 | 第26页 |
2.3.2 商业银行方面 | 第26-27页 |
2.3.3 信托公司方面 | 第27页 |
2.4 银信合作业务存在的风险 | 第27-30页 |
2.4.1 市场风险 | 第27-28页 |
2.4.2 流动性风险 | 第28页 |
2.4.3 信用风险 | 第28页 |
2.4.4 声誉风险 | 第28-29页 |
2.4.5 不可抗力风险 | 第29页 |
2.4.6 法律风险 | 第29-30页 |
3 我国商业银行银信合作业务的影响分析 | 第30-36页 |
3.1 银信合作业务的正面影响 | 第30-34页 |
3.1.1 对宏观经济金融的正面影响 | 第30-31页 |
3.1.2 对商业银行的正面影响 | 第31-32页 |
3.1.3 对信托公司的正面影响 | 第32-33页 |
3.1.4 对投资者的正面影响 | 第33-34页 |
3.2 银信合作业务的负面影响 | 第34-36页 |
3.2.1 对宏观经济金融的负面影响 | 第34页 |
3.2.2 对商业银行的负面影响 | 第34-35页 |
3.2.3 对信托公司的负面影响 | 第35页 |
3.2.4 对投资者的负面影响 | 第35-36页 |
4 发展银信合作业务的对策建议 | 第36-40页 |
4.1 商业银行的内部对策 | 第36-38页 |
4.1.1 提高银信合作业务信息披露透明度和风险管理水平 | 第36-37页 |
4.1.2 建立长期战略合作理念 | 第37页 |
4.1.3 与信托公司合作研发技术含量高的银信产品 | 第37-38页 |
4.2 商业银行的外部对策 | 第38-40页 |
4.2.1 完善法律法规 | 第38页 |
4.2.2 对投资者加强教育 | 第38-39页 |
4.2.3 提高信托公司的合作地位 | 第39-40页 |
5 结论 | 第40-41页 |
5.1 银信合作业务发展的对策 | 第40页 |
5.2 银信合作业务的影响分析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