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5页 |
1.1 论文选题的依据 | 第7-10页 |
1.1.1 选题的来源及意义 | 第7-8页 |
1.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8-10页 |
1.2 论文研究的目标、方案 | 第10-12页 |
1.2.1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0-12页 |
1.3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1.4 论文达到的预期目标与预期研究成果 | 第13-15页 |
1.4.1 正确认识哈贝马斯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13页 |
1.4.2. 形成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有益的成果 | 第13-15页 |
第2章 两种整合理论的概念及内涵 | 第15-25页 |
2.1 合法性与共识 | 第15-17页 |
2.1.1 合法性的概念 | 第15-16页 |
2.1.2 合法性在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不同表现 | 第16-17页 |
2.1.3 合法性的构建路径——交往共识 | 第17页 |
2.2 两种整合的概念内涵 | 第17-19页 |
2.2.1 何为系统及系统整合 | 第17-18页 |
2.2.2 何为生活世界与社会整合 | 第18-19页 |
2.3 两种整合的媒介与性质对比 | 第19-25页 |
2.3.1 两种整合理论的媒介与路径 | 第19-21页 |
2.3.2 两种整合理论的性质与“共识” | 第21-25页 |
第3章 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 | 第25-33页 |
3.1 系统对生活世界的入侵与合法性 | 第25-27页 |
3.1.1 系统对生活世界的入侵的历史背景 | 第25-26页 |
3.1.2 被系统“殖民”的现代社会与政治危机 | 第26-27页 |
3.2 系统整合的危害 | 第27-33页 |
3.2.1 超阶级性的异化与物化 | 第28-29页 |
3.2.2 文化的变异及祛魅 | 第29-33页 |
第4章 中和两种整合的程序主义民主——制度与共识的结合 | 第33-47页 |
4.1 两种整合理论的中和——合法性与哈式整合的提出 | 第33-35页 |
4.2 自由主义民主与共和主义民主的特性 | 第35-39页 |
4.2.1 自由主义民主的特性 | 第35-37页 |
4.2.2 共和主义民主的特性 | 第37-39页 |
4.3 商谈民主对自由主义民主与共和主义民主的调和 | 第39-42页 |
4.3.1 对个体利益竞争和伦理道德的调和 | 第40页 |
4.3.2 对国家与市民社会二分和共同体的调和 | 第40-41页 |
4.3.3 对权力结构及合法化的调和 | 第41页 |
4.3.4 对人权与人民主权的调和 | 第41-42页 |
4.4 哈式民主路径与合法性 | 第42-44页 |
4.5 对哈式民主理论缺陷的补充与建议 | 第44-47页 |
第5章 哈式民主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启示 | 第47-53页 |
5.1 我国目前的内外部社会情况简析 | 第47-48页 |
5.2 “交往”的良性发展与制度政策上的共识 | 第48-51页 |
5.2.1 对我国网络公共领域作用的分析与建议 | 第49-50页 |
5.2.2 对我国“听证会”制度的分析与建议 | 第50-51页 |
5.3 对两种整合与治理现代化的概括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5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