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桥梁评估的提出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既有桥梁评估的概念 | 第11页 |
1.3 桥梁评估的方法及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1 既有桥梁状态评估综述 | 第11-13页 |
1.3.2 桥梁技术状态评估的理论和发展 | 第13-14页 |
1.3.3 基于神经网络的有限元模型修正的桥梁承载能力评估 | 第14-15页 |
1.4 本文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4.1 基于 RBF 神经网络模型修正的桥梁承载力评估存在的问题 | 第15页 |
1.4.2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5-17页 |
2 既有双曲拱桥外观检测及静载实验 | 第17-28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7页 |
2.2 双曲拱桥病害调查 | 第17-19页 |
2.2.1 双曲拱桥外观检查 | 第18页 |
2.2.2 双曲拱桥外观检测结果 | 第18-19页 |
2.3 双曲拱桥拱轴线拟合 | 第19-21页 |
2.3.1 双曲拱桥拟合理论 | 第19-20页 |
2.3.2 拱轴线拟合 | 第20-21页 |
2.4 双曲拱桥病害及其有限元模型中模拟 | 第21-24页 |
2.4.1 主拱圈开裂模拟 | 第21-22页 |
2.4.2 腹拱圈开裂模拟 | 第22页 |
2.4.3 横系梁开裂模拟 | 第22-23页 |
2.4.4 拱板、拱波开裂模拟 | 第23页 |
2.4.5 拱肋与拱波结合面模拟 | 第23-24页 |
2.5 双曲拱桥静载试验 | 第24-27页 |
2.5.1 测试截面和测点的布置 | 第24-25页 |
2.5.2 静载试验方案 | 第25-26页 |
2.5.3 静载试验结论 | 第26-27页 |
2.5.4 评估与鉴定结论 | 第2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基于 RBF 神经网络有限元模型修正相关问题 | 第28-36页 |
3.1 有限元模型修正一般过程 | 第28-31页 |
3.1.1 结构参数的选取 | 第28-30页 |
3.1.2 优化算法 | 第30页 |
3.1.3 目标函数 | 第30-31页 |
3.2 RBF 神经网络结构 | 第31-34页 |
3.2.1 RBF 神经元模型 | 第31页 |
3.2.2 RBF 神经网络的映射机理 | 第31-32页 |
3.2.3 RBF 神经网络的学习方法 | 第32-34页 |
3.3 RBF 神经网络算法在模型修正中应用 | 第34-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4 基于 RBF 神经网络的实桥模型修正 | 第36-54页 |
4.1 初始模型建立 | 第36-40页 |
4.1.1 模型的单元类型选取 | 第36-37页 |
4.1.2 模型初始材料参数 | 第37页 |
4.1.3 建模中一些问题的处理 | 第37-40页 |
4.2 静载实验结果数据 | 第40页 |
4.3 基于 RBF 神经网络有限元模型修正 | 第40-51页 |
4.3.1 修正前挠度值比较 | 第40-42页 |
4.3.2 待修正参数选取 | 第42-43页 |
4.3.3 基于均匀设计网络样本选取 | 第43-46页 |
4.3.4 基于神经网络的模型修正 | 第46-47页 |
4.3.5 模型修正结果 | 第47-50页 |
4.3.6 参数修正结果 | 第50-51页 |
4.4 静力有限元模型修正 | 第51-52页 |
4.5 两种算法对比分析 | 第52-5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5 双曲拱桥承载力评估 | 第54-77页 |
5.1 引言 | 第54页 |
5.2 模型修正前后桥梁恒载下拱肋下缘挠度与应力对比 | 第54-55页 |
5.3 桥梁承载能力系数 | 第55-56页 |
5.4 桥梁承载能力系数分析 | 第56-70页 |
5.4.1 拱肋混凝土弹性模量折减(跨中-A 截面) | 第56-59页 |
5.4.2 超载(跨中-A 截面) | 第59-61页 |
5.4.3 拱肋有效面积折减(跨中-A 截面) | 第61-64页 |
5.4.4 拱肋混凝土弹性模量折减(四分点-B 截面) | 第64-67页 |
5.4.5 超载(四分点-B 截面) | 第67-70页 |
5.5 双曲拱桥裸拱极限承载能力分析 | 第70-76页 |
5.5.1 钢筋混凝土分析模型 | 第70页 |
5.5.2 材料的本构关系 | 第70-71页 |
5.5.3 极限承载能力分析 | 第71-7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