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临床研究 | 第12-42页 |
1 临床资料 | 第12-14页 |
1.1 病例收集 | 第12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12-13页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2页 |
1.2.2 中医辨证标准 | 第12-13页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第13页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第13-14页 |
1.5 筛除及脱落标准 | 第14页 |
1.6 脱落病例的处理 | 第1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4-20页 |
2.1 临床治疗方法 | 第14-16页 |
2.1.1 分组 | 第14-15页 |
2.1.2 治疗方法 | 第15-16页 |
2.2 要求 | 第16页 |
2.3 观测内容 | 第16页 |
2.3.1 一般项目 | 第16页 |
2.3.2 主要症状及体征评分标准 | 第16页 |
2.4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第16-17页 |
2.5 不良事件观察 | 第17页 |
2.5.1 不良反应的评价标准: | 第17页 |
2.5.2 不良事件轻重程度判定标准: | 第17页 |
2.5.3 不良事件的处理: | 第17页 |
2.6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17-18页 |
2.7 技术路线图 | 第18页 |
2.8 统计学分析 | 第18-20页 |
3 研究结果 | 第20-23页 |
3.1 病例完成情况 | 第20页 |
3.2 病例脱失情况 | 第20-21页 |
3.3 两组基本情况分析 | 第21-23页 |
3.3.1 两组的性别分布情况 | 第21页 |
3.3.2 两组年龄分布的情况 | 第21-22页 |
3.3.3 两组病程分布情况 | 第22页 |
3.3.4 两组治疗前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 第22-23页 |
4 临床疗效观察 | 第23-28页 |
4.1 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 第23-25页 |
4.1.1 两组治疗1周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 第23页 |
4.1.2 两组治疗2周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 第23-24页 |
4.1.3 两组治疗4周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 第24-25页 |
4.2 治疗组不同疗程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 第25-26页 |
4.3 对照组不同疗程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 第26-27页 |
4.4 疗效比较 | 第27-28页 |
4.4.1 治疗1周后两组疗效比较 | 第27页 |
4.4.2 治疗2周后两组疗效比较 | 第27-28页 |
4.4.3 治疗4周后两组疗效的比较 | 第28页 |
4.5 实验安全性评价 | 第28页 |
5 讨论 | 第28-42页 |
5.1 现代医学对变应性鼻炎的认识 | 第28-32页 |
5.1.1 现代医学对变应性鼻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8-29页 |
5.1.2 变应性鼻炎与相关疾病的关系 | 第29-30页 |
5.1.3 现代医学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 | 第30-32页 |
5.2 中医对变应性鼻炎的认识 | 第32-35页 |
5.2.1 古代医家对鼻鼽的记载 | 第32-33页 |
5.2.2 鼻鼽病因病机的中医论述 | 第33-34页 |
5.2.4 鼻鼽的中医外治法 | 第34-35页 |
5.3 鼻敏颗粒治疗肺气虚型变应性鼻炎的初探 | 第35-38页 |
5.3.1 有关肺气虚型变应性鼻炎的相关研究 | 第35-36页 |
5.3.2 鼻敏颗粒的相关药物组成及其方解 | 第36-38页 |
5.3.3 鼻敏颗粒临方制剂的制备方法 | 第38页 |
5.4 腹针疗法 | 第38-41页 |
5.4.1 腹针简介 | 第38页 |
5.4.2 腹针的原理 | 第38-39页 |
5.4.3 腹针的取穴规范 | 第39页 |
5.4.4 腹针较传统针法的优势 | 第39-41页 |
5.4.5 腹针疗法对治疗肺气虚型变应性鼻炎的机理初探 | 第41页 |
5.5 鼻敏颗粒联合腹针治疗与单独使用鼻敏颗粒的比较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综述 | 第48-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表 | 第56-58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