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1 国外公共艺术起源和发展 | 第9-10页 |
1.1.2 国内视觉空间公共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4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第2章 中国视觉空间公共艺术建设发展历程以及现状 | 第20-28页 |
2.1 视觉空间公共艺术相关概念 | 第20-21页 |
2.1.1 公共艺术的概念 | 第20页 |
2.1.2 视觉空间公共艺术的概念 | 第20-21页 |
2.2 中国视觉空间公共艺术建设发展历程 | 第21-23页 |
2.2.1 八十年代的兴起时期 | 第21页 |
2.2.2 九十年代的探索时期 | 第21-22页 |
2.2.3 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时期 | 第22-23页 |
2.3 中国当前视觉空间公共艺术建设的现状分析 | 第23-28页 |
2.3.1 视觉空间公共艺术建设的成果 | 第23-25页 |
2.3.2 视觉空间公共艺术建设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5-28页 |
第3章 中国视觉空间公共艺术政策的作用及其需求 | 第28-35页 |
3.1 中国视觉空间公共艺术政策的作用 | 第28-30页 |
3.1.1 有利于调整多元的利益关系 | 第28-29页 |
3.1.2 有利于配置合理有效的资源 | 第29页 |
3.1.3 有利于规范制度体系建设 | 第29-30页 |
3.2 中国视觉空间公共艺术的政策需求 | 第30-35页 |
3.2.1 群众的诉求 | 第31页 |
3.2.2 艺术家的诉求 | 第31-32页 |
3.2.3 政府的诉求 | 第32-33页 |
3.2.4 非政府组织的诉求 | 第33-35页 |
第4章 中国视觉空间公共政策的分析 | 第35-43页 |
4.1 中国视觉空间公共艺术建设政策的范围和主体 | 第35-38页 |
4.1.1 中国视觉空间公共艺术建设政策的范围 | 第35-36页 |
4.1.2 中国视觉空间公共艺术建设政策的主体 | 第36-38页 |
4.2 中国视觉空间公共艺术建设政策的原则 | 第38-39页 |
4.3 中国视觉空间公共艺术建设政策的内容 | 第39-40页 |
4.3.1 视觉空间公共艺术的范畴 | 第39-40页 |
4.3.2 中国视觉空间公共艺术建设政策的目标 | 第40页 |
4.4 影响中国视觉空间公共艺术建设政策制定的因素 | 第40-43页 |
4.4.1 民主决策的方式 | 第40-41页 |
4.4.2 公众的文化素质 | 第41页 |
4.4.3 艺术家的政治修为 | 第41-43页 |
第5章 中国视觉空间公共艺术建设政策的建议 | 第43-50页 |
5.1 加强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的财税政策 | 第43-45页 |
5.1.1 资金来源 | 第43页 |
5.1.2 政策建议 | 第43-45页 |
5.2 鼓励多方参与采取多元化信息沟通的决策政策 | 第45-46页 |
5.2.1 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 | 第45-46页 |
5.2.2 采取多元化信息沟通方式 | 第46页 |
5.3 建立组织机构明确发展维护机制的管理政策 | 第46-48页 |
5.3.1 建立公共艺术委员会 | 第46-47页 |
5.3.2 确保艺术家在公共艺术建设中的重要角色 | 第47页 |
5.3.3 建立规划和发展控制机制 | 第47页 |
5.3.4 建立公共艺术建设维护机制 | 第47-48页 |
5.4 加强信息公开明确监督主体标准的监督政策 | 第48-49页 |
5.4.1 明确信息公开透明的要求 | 第48页 |
5.4.2 明确社会监督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 第48页 |
5.4.3 定期对政府委托的机构和组织进行评估 | 第48-49页 |
5.5 实施新课改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教育政策 | 第49-50页 |
5.5.1 实施公共艺术新课程改革 | 第49页 |
5.5.2 营造公共艺术发展良好环境 | 第49-5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6.1 结论 | 第50-51页 |
6.2 展望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