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特种结构论文--抗震动结构、防灾结构论文--耐震、隔震、防爆结构论文

新型负刚度减振装置设计与试验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0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2 结构减震控制技术综述第12-16页
        1.2.1 基础隔震结构体系第12-13页
        1.2.2 吸振减震结构体系第13-15页
        1.2.3 耗能减震结构体系第15-16页
    1.3 负刚度问题的提出第16-17页
    1.4 负刚度机构研究现状第17-18页
        1.4.1 国内研究现状第17-18页
        1.4.2 国外研究现状第18页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8-20页
第二章 负刚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第20-25页
    2.1 负刚度原理第20页
    2.2 负刚度机构模型建立第20-21页
    2.3 负刚度机构力学分析与参数优化第21-24页
    2.4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三章 振动台试验第25-55页
    3.1 试验内容第26页
    3.2 试验设备与仪器第26-27页
        3.2.1 模拟地震振动台第26页
        3.2.2 测试设备与仪器第26-27页
    3.3 模型设计与制作第27-34页
        3.3.1 负刚度减振装置参数选择第27-29页
        3.3.2 模型材料第29页
        3.3.3 相似关系第29-31页
        3.3.4 附加配重第31-32页
        3.3.5 模型施工第32-34页
    3.4 模型地震振动台试验第34-40页
        3.4.1 试验过程简述第34-35页
        3.4.2 测点布置第35-36页
        3.4.3 地震激励选择及输入顺序第36-38页
        3.4.4 试验工况第38-40页
    3.5 模型结构试验结果分析第40-54页
        3.5.1 试验现象描述第40-41页
        3.5.2 模型结构动力特性第41-42页
        3.5.3 模型结构加速度响应第42-49页
        3.5.4 模型结构位移响应第49-54页
    3.6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四章 数值模拟第55-62页
    4.1 有限元模型第55-56页
    4.2 分析工况第56-57页
        4.2.1 模态分析第56-57页
        4.2.2 时程分析第57页
    4.3 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第57-61页
        4.3.1 模态结果对比第57-58页
        4.3.2 加速度响应对比第58-60页
        4.3.3 位移响应对比第60-61页
    4.4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2-64页
    5.1 全文回顾第62页
    5.2 工作展望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69页
图表目录第69-72页
致谢第72-73页
个人简历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公共建筑照明系统动态节能方法研究
下一篇:晋察冀边区乡村公共建筑本土设计研究--以天生桥镇活动中心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