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2-17页 |
一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二 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三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5页 |
四 论文的框架结构 | 第15-17页 |
第一章 契约效力基本理论及清朝借贷契约概述 | 第17-28页 |
第一节 契约效力基本理论 | 第17-22页 |
一 契约的概念 | 第17-19页 |
二 契约效力的界定 | 第19-20页 |
三 契约效力的立法表述 | 第20-22页 |
四 契约效力的意义 | 第22页 |
第二节 清朝借贷契约概念 | 第22-25页 |
一 借贷契约的界定 | 第22-23页 |
二 清朝借贷契约概念解析 | 第23-25页 |
第三节 清朝借贷契约特征 | 第25-28页 |
一 多使用固定的借贷契约示范文本 | 第25-26页 |
二 借贷形式有区域差异性 | 第26页 |
三 生活性借贷和经营性借贷共存,经营性借贷数额较大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清朝法律中借贷契约效力性规范分析 | 第28-40页 |
第一节 清朝借贷契约效力性规范分析路径 | 第28-29页 |
一 清朝借贷契约法律规制概述 | 第28页 |
二 借贷契约法律规制中效力性规范的发现 | 第28-29页 |
第二节 清朝欠债必偿原则与借贷契约效力 | 第29-32页 |
一 “负欠私债违约不还者”的规范分析 | 第29-30页 |
二 欠债必偿原则与借贷契约效力确认 | 第30页 |
三 欠债必偿原则与索债行为规制 | 第30-32页 |
第三节 借贷契约主体的法律限制与契约效力 | 第32-35页 |
一 清朝法律限制借贷契约主体的规定 | 第32-35页 |
二 相关借贷契约效力的分析 | 第35页 |
第四节 清朝借贷契约内容的法律限制与契约效力 | 第35-37页 |
一 清朝法律限制借贷契约内容的规定 | 第35-37页 |
二 相关借贷契约效力的分析 | 第37页 |
第五节 清朝抵押物的法律限制与契约效力 | 第37-40页 |
一 清朝法律限制抵押物的规定 | 第37-38页 |
二 相关借贷契约效力的分析 | 第38-40页 |
第三章 清朝借贷契约效力制度评析 | 第40-49页 |
第一节 清朝借贷契约效力制度的特征 | 第40-41页 |
一 清朝借贷契约效力概念与理论缺位 | 第40页 |
二 已经形成对借贷契约效力的基本评价制度 | 第40-41页 |
三 调整借贷契约效力的具体法律规范不易判断 | 第41页 |
四 刑事处罚成为借贷契约效力保障的主要手段 | 第41页 |
第二节 清朝借贷契约效力的分类分析 | 第41-45页 |
一 清朝借贷契约效力法规要素的分析 | 第41-43页 |
二 清朝借贷契约效力的分类分析 | 第43-45页 |
第三节 清朝借贷契约效力的根源与国家的法律态度 | 第45-49页 |
一 清朝借贷契约效力的根源 | 第45-47页 |
二 清朝确立法律对借贷契约效力的规制 | 第47-49页 |
第四章 清朝借贷契约效力的确认和处理 | 第49-58页 |
第一节 清朝借贷契约有效确认和处理 | 第49-53页 |
一 借贷契约主体身份的确认 | 第49-50页 |
二 年代久远的借贷契约的处理 | 第50-51页 |
三 借贷契约债务人自觉履行义务 | 第51页 |
四 诉至官府的有效借贷契约确认和保护 | 第51-52页 |
五 诉至官府的有效借贷契约变通处理 | 第52-53页 |
第二节 清朝借贷无效契约的处理 | 第53-58页 |
一 无效民间借贷案件及强行索贷案件的处理 | 第53-55页 |
二 国家确认民间借贷契约无效秉持不依清律苛责的态度 | 第55-58页 |
结语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