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论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完善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1-18页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第11-12页
        (一) 选题背景第11-12页
        (二) 研究意义与目的第12页
    二、 研究方法与可行性分析第12-13页
        (一) 研究方法第12-13页
        (二) 可能创新点第13页
    三、 文献综述第13-18页
        (一) 国内研究现状以及发展动态第13-15页
        (二) 域外研究现状以及发展动态第15-17页
        (三) 文献评述第17-18页
第一章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理论基础第18-26页
    一、 附条件不起诉的概念与特征第18-21页
        (一) 附条件不起诉概念探析第19-20页
        (二)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特征第20-21页
    二、 附条件不起诉的理论渊源第21-26页
        (一) 刑罚目的论第21-22页
        (二) 诉讼经济原则第22-23页
        (三) 刑法谦抑原则第23-25页
        (四) 体现“恢复性司法”理念第25-26页
第二章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与相关制度辨析第26-31页
    一、 附条件不起诉与相对不起诉第26-27页
        (一) 相对不起诉第26页
        (二) 附条件不起诉与相对不起诉之比较第26-27页
    二、 附条件不起诉与缓刑第27-29页
        (一) 缓刑第27-28页
        (二) 附条件不起诉与缓刑之比较第28-29页
    三、 附条件不起诉与刑事和解第29-31页
        (一) 刑事和解第29页
        (二) 附条件不起诉与刑事和解之比较第29-31页
第三章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域外考察第31-41页
    一、 德国的暂缓起诉制度第31-33页
        (一) 立法沿革第31页
        (二) 具体内容第31-32页
        (三) 社会效果及评析第32-33页
        (四) 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第33页
    二、 日本的起诉犹豫制度第33-36页
        (一) 立法沿革第33页
        (二) 具体内容第33-35页
        (三) 社会效果及评析第35页
        (四) 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第35-36页
    三、 美国的延缓起诉制度第36-38页
        (一) 立法沿革第36-37页
        (二) 具体内容第37-38页
        (三) 社会效果与评析第38页
        (四) 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第38页
    四、 我国台湾地区的缓起诉制度第38-41页
        (一) 立法沿革第38-39页
        (二) 具体规定第39-40页
        (三) 社会效果与评析第40页
        (四) 对我国大陆地区的借鉴意义第40-41页
第四章 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实施现状第41-48页
    一、 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在司法实践中的现状第41-44页
        (一) 基层检察机关的初步尝试与探索第41-42页
        (二) 较大范围内的尝试与发展第42-43页
        (三) 相关司法解释第43-44页
    二、 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第44-48页
        (一) 适用条件过窄第44-45页
        (二) 所附“条件”不够明确第45-46页
        (三) 考察帮教程序不够完善第46页
        (四) 监督救济机制不够完善第46-48页
第五章 完善我国附条件不起诉法律制度的建议第48-56页
    一、 适当放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适用条件第48-49页
        (一) 适当放宽附条件不起诉案件适用的范围第48页
        (二) 适当放宽附条件不起诉适用对象的范围第48-49页
        (三) 修改“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规定第49页
    二、 明确对犯罪嫌疑人附加义务的具体规定第49-50页
        (一) 调整考验期限第49-50页
        (二) 明确附加的义务第50页
    三、 完善考察帮教机制第50-52页
        (一) 社区矫正机制相结合第51页
        (二) 以政府、企业为后援第51-52页
        (三) 以家庭为后盾第52页
    四、 完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监督救济机制第52-56页
        (一) 完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监督机制第52-53页
        (二) 完善被害人的救济机制第53-56页
结语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0页
致谢第60-61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苏州乡土文化的引入与高中历史课程目标实施研究
下一篇:职务犯罪侦查中的监听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