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20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一、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4页 |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8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 第18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8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18页 |
第四节 研究特色和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一、研究特色 | 第18-19页 |
二、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第一章 理性精神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理论概述 | 第20-30页 |
第一节 理性精神和生活化教学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20-23页 |
一、理性精神的内涵和外延 | 第20-22页 |
二、生活化教学概述 | 第22-23页 |
三、理性精神和生活化教学的关系 | 第23页 |
第二节 理性精神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的内涵和特征 | 第23-26页 |
一、理性精神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 第23-25页 |
二、理性精神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特征 | 第25-26页 |
第三节 理性精神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理论依据 | 第26-28页 |
一、康德的理性精神界定——反思生活的科学精神 | 第26-27页 |
二、生活化教育教学理论——培育理性精神的实践教学理论 | 第27-28页 |
三、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理论——生活化教学的理性原则 | 第28页 |
第四节 理性精神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问题研究的重要性 | 第28-30页 |
一、有利于促进生活化教学效果实现 | 第28-29页 |
二、有利于促进生活化教学实施和改进 | 第29页 |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第29-30页 |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0-40页 |
第一节 对教师问卷和个别访谈的调查与数据分析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对学生问卷的调查和数据分析 | 第31-33页 |
第三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存在主要问题 | 第33-37页 |
一、教学目标设计过于理想化——脱离生活现实 | 第33页 |
二、教学资源选择趋向应试化——缺乏追问和思辨 | 第33-36页 |
三、教学过程设计流于形式化——忽视学生实践 | 第36-37页 |
四、课堂师生交流呈现单向性——缺少互动交流 | 第37页 |
第四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7-40页 |
一、教师教学理念更新不及时 | 第37-38页 |
二、教师教学资源开发整合不够 | 第38页 |
三、教学软硬件设施不配合 | 第38-39页 |
四、教学评价过于单一化 | 第39-40页 |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理性对策 | 第40-54页 |
第一节 理性关注学生生活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对策 | 第40-45页 |
一、关注学生现在和将来的生活 | 第40-41页 |
二、关注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全面 | 第41-43页 |
三、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 第43-45页 |
第二节 注重时效的效益优先教学资源的整合对策 | 第45-49页 |
一、注重时效的时事整合 | 第45-46页 |
二、注重效益的多元整合 | 第46-47页 |
三、注重思辨的深度学习整合 | 第47-48页 |
四、注重实践的学生活动整合 | 第48-49页 |
第三节 学以致用的教学过程的优化对策 | 第49-51页 |
一、激发学生兴趣的真实生活优化 | 第49-50页 |
二、学生独立思考的生活实践优化 | 第50页 |
三、学生反思回顾的感悟生活优化 | 第50-51页 |
四、学生解决问题的践行生活优化 | 第51页 |
第四节 以追问为特征的课堂交往的建构对策 | 第51-54页 |
一、基于师生共同语言的追问建构 | 第52页 |
二、基于师生共同目标的追问建构 | 第52-53页 |
三、基于师生和谐关系的追问建构 | 第53-54页 |
第四章 教学课例设计及总结反思 | 第54-58页 |
一、《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生活化教学设计课例 | 第54-57页 |
二、教学小结和反思 | 第57-58页 |
结语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附录一 | 第62-66页 |
附录二 | 第66-68页 |
附录三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作者简历 | 第72-7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