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言 | 第10-23页 |
1.1 选题的背景 | 第10-19页 |
1.1.1 绩效审计的产生 | 第10页 |
1.1.2 国外绩效审计发展情况 | 第10-12页 |
1.1.3 我国绩效审计发展情况 | 第12-13页 |
1.1.4 政府公共工程投资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 第13-15页 |
1.1.5 政府公共工程投资绩效情况 | 第15-16页 |
1.1.6 政府公共工程绩效审计需求 | 第16-17页 |
1.1.7 政府公共工程绩效审计学术研究情况 | 第17-19页 |
1.2 选题的意义 | 第19-20页 |
1.2.1 理论价值 | 第19-20页 |
1.2.2 实践价值 | 第20页 |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 第20-23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0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第2章 政府公共工程投资绩效审计理论框架 | 第23-32页 |
2.1 政府公共工程投资绩效审计可操作性的定义 | 第23-24页 |
2.2 政府公共工程投资绩效审计的目标 | 第24-26页 |
2.3 政府公共工程投资绩效审计的技术方法 | 第26-27页 |
2.4 政府公共工程投资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 | 第27-32页 |
第3章 政府公共工程投资绩效审计案例分析 | 第32-39页 |
3.1 案例背景 | 第32页 |
3.2 审计实施方案 | 第32-33页 |
3.3 审计取证操作 | 第33-36页 |
3.4 审计报告形成 | 第36-37页 |
3.5 审计报告的整改落实情况 | 第37页 |
3.6 案例绩效审计总结 | 第37-39页 |
第4章 政府公共工程投资绩效审计面临的问题 | 第39-47页 |
4.1 政府公共工程投资绩效审计发展现状 | 第39-42页 |
4.1.1 政府公共工程投资绩效审计需求增强 | 第39-41页 |
4.1.2 政府公共工程投资绩效审计发展不均衡 | 第41-42页 |
4.2 现阶段政府公共工程投资绩效审计可操作性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42-47页 |
4.2.1 体制上——审计机关独立性不足 | 第42页 |
4.2.2 法制上——绩效审计立法不到位 | 第42-45页 |
4.2.3 客观上——审计人员本身质与量的不足 | 第45-47页 |
第5章 政府公共工程投资绩效审计可操作性不足应对 | 第47-51页 |
5.1 垂直管理,加强审计独立性 | 第47页 |
5.2 制定详细的绩效审计实施细则 | 第47-48页 |
5.3 建立社会公众参与平台,加大审计结果公示 | 第48页 |
5.4 促进审计队伍综合化,充分引入社会专业力量 | 第48-51页 |
5.4.1 加强业务培训并尽快完成审计力量向绩效审计转化 | 第48-49页 |
5.4.2 利用社会中介专业优势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