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机器人技术论文--机器人论文

6DOF并联机器人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前言第9-1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2 并联机器人的特点与应用第10-15页
    1.3 并联机器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1.4 并联机器人的发展展望第17页
    1.5 论文的章节安排第17-19页
2 并联机器人总体结构设计第19-23页
    2.1 主要设计流程第19-21页
    2.2 论文完成工作第21-23页
3 并联机器人运动学分析与计算第23-33页
    3.1 运动控制概述第23-24页
    3.2 坐标系定义第24-25页
    3.3 逆向运动学求解第25-27页
        3.3.1 旋转变换矩阵第25-26页
        3.3.2 上平台坐标变换矩阵第26页
        3.3.3 运动连杆长度计算第26-27页
    3.4 正向运动学求解第27-30页
        3.4.1 特殊位姿的正向运动学求解第27-28页
        3.4.2 一般位姿的正向运动学求解第28-30页
    3.5 机器人负载计算第30-32页
    3.6 小结第32-33页
4 并联机器人虚拟仿真系统第33-43页
    4.1 虚拟仿真环境搭建第33-34页
        4.1.1 图形开发环境选择第33页
        4.1.2 基于C++Builder下的OpenGL配置第33-34页
    4.2 逆向运动学解算程序设计第34-35页
    4.3 并联机器人三维模型建立第35-37页
        4.3.1 基本步骤第35页
        4.3.2 OpenGL环境初始化第35页
        4.3.3 OpenGL场景布置第35-37页
        4.3.4 OpenGL建立模型第37页
    4.4 运动空间模拟程序设计第37-40页
        4.4.1 运动空间概念介绍第37-38页
        4.4.2 运动空间计算第38-39页
        4.4.3 运动空间实验结果分析第39-40页
    4.5 绘制效果第40-42页
    4.6 小结第42-43页
5 并联机器人机械结构设计第43-47页
    5.1 上下平台结构设计第43-44页
    5.2 链接结构设计第44-45页
    5.3 运动连杆结构设计第45-46页
        5.3.1 运动连杆驱动方式选取第45页
        5.3.2 运动连杆具体实现第45-46页
    5.4 小结第46-47页
6 并联机器人电控系统设计第47-61页
    6.1 伺服驱动器控制第47-52页
        6.1.1 伺服驱动器端口设置第48-49页
        6.1.2 伺服驱动器控制模式设置第49-51页
        6.1.3 伺服驱动器超程信号第51-52页
    6.2 工业计算机串行通信控制第52-56页
        6.2.1 PCI-1622B板卡介绍第53-54页
        6.2.2 PCI-1622B板卡使用第54-56页
    6.3 电气系统原理图第56-57页
    6.4 控制机柜实物效果第57-59页
    6.5 小结第59-61页
7 并联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第61-67页
    7.1 控制系统的实现第61-62页
    7.2 伺服驱动器报文设置第62-63页
    7.3 伺服通讯类设计第63-65页
        7.3.1 基础串口通讯类设计第64页
        7.3.2 单伺服通讯类设计第64-65页
        7.3.3 多伺服通讯类设计第65页
    7.4 界面显示程序设计第65-66页
    7.5 总结第66-67页
8 并联机器人系统测试第67-71页
    8.1 测试效果第67-68页
    8.2 测试分析第68-71页
9 总结与展望第71-73页
    9.1 总结第71-72页
    9.2 展望第72-73页
致谢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考虑分布式电源接入的链式网络区域备自投控制方法研究
下一篇:考虑复杂背景的植物识别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