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儿童约束系统侧面碰撞试验方法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1.1.1 儿童约束系统概述 | 第10-12页 |
1.2 儿童约束系统侧碰试验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儿童约束系统实车侧碰试验方法 | 第12-13页 |
1.2.2 儿童约束系统台车侧碰试验与实车侧碰对比研究 | 第13-14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目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CRS侧碰台车试验方法对比分析 | 第15-21页 |
2.1 国际上主要CRS侧碰台车试验方法 | 第15-17页 |
2.1.1 澳洲标准 AS1754与CREP试验方法 | 第15-16页 |
2.1.2 欧洲ISO/TRL试验方法 | 第16页 |
2.1.3 美国NTHSA试验方法 | 第16-17页 |
2.2 CRS侧碰台车模拟碰撞形式对比分析 | 第17-19页 |
2.2.1 模拟门板的区别与分析 | 第17-18页 |
2.2.2 侧面碰撞冲击方向对比分析 | 第18页 |
2.2.3 侧面碰撞冲击波形对比分析 | 第18页 |
2.2.4 CRS侧碰试验中假人伤害对比分析 | 第18-19页 |
2.3 CRS侧碰台车试验方法发展趋势 | 第19-21页 |
第三章 CRS侧面碰撞台车试验方法研究 | 第21-35页 |
3.1 CRS台车侧碰试验碰撞参数研究 | 第21-24页 |
3.1.1 碰撞角度确认 | 第21-23页 |
3.1.2 侧门侵入量研究 | 第23页 |
3.1.3 侧门侵入速度研究 | 第23-24页 |
3.2 CRS侧碰台车试验夹具模型的建立 | 第24-30页 |
3.2.1 试验用模拟车辆座椅设计 | 第24-26页 |
3.2.2 试验用模拟门板设计 | 第26-27页 |
3.2.3 试验用轨道台架与承载板设计 | 第27-29页 |
3.2.4 CRS侧面碰撞台车试验用完整夹具建立 | 第29-30页 |
3.3 CRS侧碰台车试验冲击波形确认与实现 | 第30-35页 |
第四章 CRS侧碰撞台车试验方法分析与建立 | 第35-57页 |
4.1 试验程序的确定 | 第35-37页 |
4.1.1 试验程序要满足的要求 | 第35-36页 |
4.1.2 试验程序确定 | 第36-37页 |
4.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7-44页 |
4.2.1 第一阶段试验结果分析 | 第37-41页 |
4.2.1.1 头部伤害分析 | 第38-39页 |
4.2.1.2 颈部伤害分析 | 第39-40页 |
4.2.1.3 胸部伤害分析 | 第40-41页 |
4.2.2 第二阶段试验结果分析 | 第41-44页 |
4.2.2.1 头部伤害分析 | 第42-43页 |
4.2.2.2 颈部伤害分析 | 第43-44页 |
4.2.2.3 胸部伤害分析 | 第44页 |
4.3 基于本试验方法的假人伤害评价方法研究 | 第44-57页 |
4.3.1 侧面碰撞儿童伤害机理分析 | 第44-46页 |
4.3.2 主要CRS侧碰试验假人伤害评价指标对比 | 第46-49页 |
4.3.2.1 欧洲NCAP侧碰儿童假人伤害评价方法 | 第46-47页 |
4.3.2.2 欧洲台车侧碰试验儿童假人伤害评价方法 | 第47-48页 |
4.3.2.3 澳大利亚台车侧碰儿童假人伤害评价方法 | 第48-49页 |
4.3.3 假人伤害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49-57页 |
4.3.3.1 头部伤害指标的确定 | 第50-53页 |
4.3.3.2 颈部伤害评价 | 第53-54页 |
4.3.3.3 胸部伤害评价指标 | 第54-55页 |
4.3.3.4 腹部伤害评价指标 | 第55-57页 |
第五章 假人标定装置设计 | 第57-69页 |
5.1 儿童假人标定要求介绍 | 第57-64页 |
5.1.1 新生儿假人标定要求 | 第57-58页 |
5.1.2 P1.5 假人的标定方法介绍 | 第58-60页 |
5.1.2.1 腰椎标定 | 第58页 |
5.1.2.2 腹部标定 | 第58-59页 |
5.1.2.3 颈部标定 | 第59页 |
5.1.2.4 假人各个关节标定方法 | 第59-60页 |
5.1.3 P3/4、P3、P6、P10假人族的标定方法 | 第60-64页 |
5.1.3.1 颈椎标定 | 第60-61页 |
5.1.3.2 头、颈部连接处的标定 | 第61页 |
5.1.3.3 髋关节连接处的调节 | 第61页 |
5.1.3.4 膝盖连接点 | 第61-62页 |
5.1.3.5 肩部连接处的调节 | 第62页 |
5.1.3.6 肘关节调节 | 第62-63页 |
5.1.3.7 腰椎调节 | 第63页 |
5.1.3.8 腹部填充块的校准 | 第63-64页 |
5.2 P 系列儿童假人标定装置设计 | 第64-69页 |
5.2.1 标定用承载平面结构设计 | 第64-65页 |
5.2.2 P0 假人的肩部标定装置设计 | 第65页 |
5.2.3 假人腰椎标定用铅垂面设计 | 第65-66页 |
5.2.4 L 型垂直面设计 | 第66页 |
5.2.5 腹部填充物结构设计 | 第66-6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