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导言 | 第11-17页 |
1.选题意义与背景 | 第11-12页 |
2.理论与实践背景 | 第12-14页 |
3.文献资料来源与概要 | 第14-15页 |
4.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5-16页 |
5.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6-17页 |
上篇 “少城”的起源与基本结构 | 第17-49页 |
第1章 “少城”缘起 | 第18-35页 |
1.1 以“少城”之名 | 第18-24页 |
1.1.1 何为“少城” | 第18-21页 |
1.1.2 少城的范围 | 第21-24页 |
1.2 “少城”的变迁阶段(时间脉络. | 第24-33页 |
1.2.1 秦少城时期:秦汉至明朝——少城的创建与发展变化 | 第24-28页 |
1.2.2 满城时期:清朝至民国——空间结构的基本奠定 | 第28-31页 |
1.2.3 现代少城:新中国至今——现代城市巨变与“少城”更新 | 第31-33页 |
1.3 少城的基本特性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2章 不同时期“少城”城市片区的基本结构 | 第35-48页 |
2.1 秦少城:“地理边缘”的街区 | 第35-40页 |
2.1.1 秦少城的城市形态 | 第35-37页 |
2.1.2 定格满城 | 第37-40页 |
2.2 满城时期的少城形态 | 第40-45页 |
2.2.1 八旗兵营——城西的“孤岛” | 第40-41页 |
2.2.2 南方“胡同”:基本的街巷格局 | 第41-43页 |
2.2.3 “权利中心”的将军衙门 | 第43-45页 |
2.2.4 少城公园:城市公共空间的出现 | 第45页 |
2.3 少城空间要素概述 | 第45-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上篇总结 | 第48-49页 |
中篇 “少城”城市片区(各要素)现状及其演变过程 | 第49-165页 |
第3章 路网与街坊 | 第50-85页 |
3.1 片区路网框架及街坊的形成 | 第50-82页 |
3.1.1 片区边界道路 | 第50-63页 |
3.1.2 片区内部道路 | 第63-77页 |
3.1.3 片区街坊 | 第77-82页 |
3.2 片区路网框架的延展 | 第82-84页 |
3.2.1 片区内的关联 | 第82-83页 |
3.2.2 片区与周边地带的关联 | 第83-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4章 城市界面 | 第85-105页 |
4.1 水平界面 | 第85-94页 |
4.1.1 城市用地性质层面上的界面分析 | 第85-88页 |
4.1.2 街坊尺度上的中间层界面 | 第88-89页 |
4.1.3 屋顶平面的空间形态 | 第89-94页 |
4.2 垂直界面 | 第94-104页 |
4.2.1 片区城市干道的沿街形态 | 第94-97页 |
4.2.2 “不再胡同”:胡同形态的变化 | 第97-101页 |
4.2.3 建筑立面的肌理与变迁 | 第101-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5章 开敞空间与场所 | 第105-133页 |
5.1 片区开敞空间 | 第105-120页 |
5.1.1 片区开敞空间的分布 | 第105-113页 |
5.1.2 片区开敞空间的特点 | 第113-115页 |
5.1.3 “新开敞空间”解析 | 第115-120页 |
5.2 片区场所空间与场所精神的演变 | 第120-126页 |
5.2.1 片区场所空间的演变 | 第120-123页 |
5.2.2 片区场所精神的演变 | 第123-126页 |
5.3 宽窄巷子的变迁与特性 | 第126-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第6章 结点/标志建筑 | 第133-145页 |
6.1 片区城市结点/标志建筑 | 第133-142页 |
6.1.1 片区结点/标志建筑的分布及其变化 | 第133-140页 |
6.1.2 片区结点/标志建筑的空间特色 | 第140-142页 |
6.2 从将军衙门到金河宾馆 | 第142-144页 |
本章小结 | 第144-145页 |
第7章 其他空间要素的演变(水道与绿化景观. | 第145-164页 |
7.1 水道 | 第145-151页 |
7.1.1 片区河流水道的走向与分布 | 第145-147页 |
7.1.2 金水河与蜀都大道 | 第147-151页 |
7.2 绿化景观 | 第151-163页 |
7.2.1 片区绿化景观布局与空间特色 | 第151-156页 |
7.2.2 人民公园 | 第156-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163-164页 |
中篇总结 | 第164-165页 |
下篇 “少城”片区空间特性与变迁的思考 | 第165-203页 |
第8章 “少城”片区空间特性及其与周边城区的空间关系演变 | 第166-179页 |
8.1 “少城”片区城市空间特性分析 | 第166-170页 |
8.1.1 基本空间特性 | 第166-169页 |
8.1.2 时空间特性 | 第169-170页 |
8.2 “少城”片区与周边城区空间关系的演变 | 第170-173页 |
8.2.1 基本的空间关系 | 第170-171页 |
8.2.2 从孤立到共生的演变 | 第171-172页 |
8.2.3 共生中的相对孤立 | 第172-173页 |
8.3 片区与周边城区“割裂”、过渡与联系 | 第173-178页 |
8.3.1 “城墙”新解——道路以及片区的整体割裂 | 第173-175页 |
8.3.2 片区与周边城区的过渡地带 | 第175-177页 |
8.3.3 片区与周边城区的联系与影响 | 第177-178页 |
本章小结 | 第178-179页 |
第9章 “再见少城”:“少城”城市片区空间变迁的思考 | 第179-202页 |
9.1 少城变迁与更新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 第179-186页 |
9.1.1 变迁中的问题 | 第179-181页 |
9.1.2 更新中的问题 | 第181-182页 |
9.1.3 少城更新改造中成功与失败经验的对比分析与简要评价 | 第182-186页 |
9.2 少城更新中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 第186-197页 |
9.2.1 少城更新、保护与开发中的方式方法分析 | 第186-188页 |
9.2.2 对少城空间形态的保护与开发 | 第188-192页 |
9.2.3 对少城认知的保护与开发 | 第192-194页 |
9.2.4 少城各要素发展策略简析 | 第194-197页 |
9.3 未来少城的命运(宏观展望. | 第197-201页 |
9.3.1 城市发展的永恒之道 | 第197-198页 |
9.3.2 未来少城的命运(展望. | 第198-201页 |
本章小结 | 第201-202页 |
下篇总结 | 第202-203页 |
结语 | 第203-205页 |
致谢 | 第205-206页 |
参考文献 | 第206-208页 |
附录 | 第208-22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2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