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板运输车轻量化研究及平顺性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2 运输车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1.2.1 国外运输车发展现状 | 第13页 |
1.2.2 国内运输车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1.3 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1 优化设计概述 | 第14页 |
1.3.2 优化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3 优化设计在运输车辆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1.4 汽车平顺性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1 汽车平顺性概述 | 第16页 |
1.4.2 汽车平顺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4.3 汽车平顺性在运输车分析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轨道板运输车优化设计 | 第18-36页 |
2.1 有限元基本理论 | 第18-19页 |
2.1.1 有限元的基本思想 | 第18页 |
2.1.2 有限元的基本分析过程 | 第18-19页 |
2.2 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简介 | 第19-20页 |
2.2.1 ANSYS软件分析步骤 | 第19-20页 |
2.2.2 参数化设计语言APDL简介 | 第20页 |
2.3 优化软件Isight简介 | 第20-21页 |
2.3.1 Isight软件分析步骤 | 第20-21页 |
2.3.2 Isight优化算法 | 第21页 |
2.4 轨道板运输车结构有限元分析 | 第21-24页 |
2.4.1 轨道板运输结构基本参数 | 第21-22页 |
2.4.2 材料力学性能 | 第22页 |
2.4.3 静刚度要求 | 第22页 |
2.4.4 轨道板运输车结构计算工况 | 第22-23页 |
2.4.5 建立轨道板运输车结构有限元模型 | 第23页 |
2.4.6 有限元计算结果 | 第23-24页 |
2.5 轨道板运输车结构优化设计数学模型 | 第24-27页 |
2.5.1 确定优化数学模型 | 第24-26页 |
2.5.2 优化设计流程 | 第26-27页 |
2.6 试验设计 | 第27-29页 |
2.7 建立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近似模型 | 第29-31页 |
2.7.1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近似模型 | 第29-31页 |
2.7.2 近似模型误差分析 | 第31页 |
2.8 轨道板运输车结构优化设计 | 第31-35页 |
2.8.1 多岛遗传算法 | 第31-33页 |
2.8.2 优化过程与结果 | 第33-34页 |
2.8.3 优化结果分析及验证 | 第34-35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轨道板运输车结构6Sigma优化 | 第36-51页 |
3.1 6 Sigma设计方法 | 第36-38页 |
3.1.1 6 Sigma理论 | 第36-37页 |
3.1.2 稳健性设计理论 | 第37-38页 |
3.2 轨道板运输车6Sigma分析 | 第38-44页 |
3.2.1 6 Sigma分析方法 | 第38-39页 |
3.2.2 蒙特卡洛抽样技术 | 第39-40页 |
3.2.3 轨道板运输车结构6Sigma分析 | 第40页 |
3.2.4 不确定因素分析 | 第40-41页 |
3.2.5 建立轨道板运输车结构近似模型 | 第41页 |
3.2.6 6 Sigma分析结果 | 第41-44页 |
3.3 轨道板运输车6Sigma优化 | 第44-49页 |
3.3.1 6 Sigma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 | 第44-45页 |
3.3.2 6 Sigma优化设计 | 第45-46页 |
3.3.3 6 Sigma优化结果 | 第46页 |
3.3.4 优化结果质量水平验证 | 第46-49页 |
3.4 确定性优化与6Sigma优化结果对比 | 第49-50页 |
3.4.1 优化后质量对比分析 | 第49页 |
3.4.2 优化后稳健性对比分析 | 第49-50页 |
3.4.3 优化后可靠性对比分析 | 第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轨道板运输车平顺性分析 | 第51-64页 |
4.1 多体系统理论与ADAMS软件简介 | 第51-52页 |
4.1.1 多体系统动力学概述 | 第51页 |
4.1.2 虚拟样机技术 | 第51页 |
4.1.3 ADAMS软件简介 | 第51-52页 |
4.2 行驶平顺性评价方法 | 第52-54页 |
4.2.1 人体对振动的反应 | 第52页 |
4.2.2 基本评价方法 | 第52-53页 |
4.2.3 附加评价方法 | 第53-54页 |
4.2.4 脉冲输入平顺性评价方法 | 第54页 |
4.3 轨道板运输车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54-57页 |
4.3.1 仿真模型的参数 | 第54-55页 |
4.3.2 轮胎模型的建立 | 第55页 |
4.3.3 路面模型的建立 | 第55-56页 |
4.3.4 整车模型的建立 | 第56-57页 |
4.4 轨道板运输车随机路面平顺性仿真 | 第57-61页 |
4.4.1 轨道板运输车在水泥路面上运行 | 第57-59页 |
4.4.2 轨道板运输车在粗糙的水泥路面上运行 | 第59-61页 |
4.5 轨道板运输车三角脉冲路面平顺性仿真 | 第61-6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