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电气化铁路论文--电气化铁道养护与检修论文

全并联AT供电系统断线故障测距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1页
        1.1.1 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与规划第9-10页
        1.1.2 全并联AT供电方式第10-11页
        1.1.3 断线接地故障测距目的和意义第11页
    1.2 牵引网故障测距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 本论文主要内容第13-15页
第2章 全并联AT供电牵引网故障分析第15-34页
    2.1 全并联AT供电牵引网短路故障分析第15-24页
        2.1.1 牵引变电所至AT所间短路故障分析第15-19页
        2.1.2 AT所至分区所间短路故障分析第19-24页
    2.2 全并联AT供电牵引网断线接地故障分析第24-33页
        2.2.1 牵引变电所至AT所间断线接地故障分析第24-29页
        2.2.2 AT所至分区所间断线接地故障分析第29-33页
    2.3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3章 全并联AT供电牵引网故障识别与仿真第34-48页
    3.1 故障区间的识别第34-35页
    3.2 故障类型的识别第35-38页
        3.2.1 牵引变电所至AT所区间故障第36页
        3.2.2 AT所至分区所区间故障第36-38页
    3.3 全并联AT供电系统仿真第38-42页
        3.3.1 电源模型第38-39页
        3.3.2 牵引变压器模型第39-40页
        3.3.3 AT模型第40-41页
        3.3.4 AT区间的牵引网等效模型第41-42页
        3.3.5 全并联AT供电系统仿真模型第42页
    3.4 全并联AT供电系统仿真结果分析第42-47页
        3.4.1 故障仿真数据第42-45页
        3.4.2 故障区间识别方法验证第45-46页
        3.4.3 故障类型识别方法验证第46-47页
    3.5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4章 全并联AT供电牵引网断线接地故障测距分析第48-59页
    4.1 故障测距原理与故障方向的识别第48-51页
        4.1.1 AT中性点吸上电流比第48-49页
        4.1.2 上下行电流比第49-50页
        4.1.3 横联线电流比第50-51页
    4.2 故障在牵引变电所至AT所区间第51-54页
        4.2.1 F线断线电源侧接地故障测距分析第51-52页
        4.2.2 F线断线非电源侧接地故障测距分析第52-54页
    4.3 故障在AT所至分区所区间第54-57页
        4.3.1 F线断线电源侧接地故障测距分析第54-55页
        4.3.2 F线断线非电源侧接地故障测距分析第55-57页
    4.4 F线断线接地故障仿真分析第57页
    4.5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5章 全并联AT供电牵引网故障测距方案第59-66页
    5.1 故障测距方法第59页
    5.2 电气量的提取和传输第59-61页
        5.2.1 电气量的提取第59-61页
        5.2.2 电气量的传输第61页
    5.3 测距装置的启动第61-62页
        5.3.1 过电流启动与通信启动第61-62页
        5.3.2 馈线保护启动和失压启动第62页
        5.3.3 故障低电压启动第62页
    5.4 数据的同步第62-63页
        5.4.1 广播对时法第62页
        5.4.2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授时法第62-63页
    5.5 数据分析算法第63页
    5.6 系统结构第63-65页
        5.6.1 硬件结构第63-64页
        5.6.2 软件结构第64-65页
    5.7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结论与展望第66-68页
致谢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铁接触网支持装置紧固件不良状态检测方法研究
下一篇:基于混沌理论的轨道车辆轴承故障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