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三)研究现状与述评 | 第10-12页 |
1.国内相关研究状况 | 第10-11页 |
2.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1页 |
3.当前研究现状的进展和不足 | 第11-12页 |
(四)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3页 |
一、八路军山东纵队创建的历史背景 | 第13-17页 |
(一)山东党组织的艰难恢复与发展 | 第13-14页 |
(二)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内的形势 | 第14-16页 |
(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山东的形势 | 第16-17页 |
二、八路军山东纵队创建的基础 | 第17-26页 |
(一)山东省委的决策部署 | 第17-18页 |
(二)山东各地陆续发动武装起义 | 第18-23页 |
1.冀鲁边起义 | 第18页 |
2.鲁西北起义 | 第18-19页 |
3.天福山起义 | 第19页 |
4.鲁东起义 | 第19-20页 |
5.黑铁山起义 | 第20页 |
6.徂徕山起义 | 第20-21页 |
7.泰西起义 | 第21页 |
8.鲁南起义 | 第21-22页 |
9.湖西起义 | 第22页 |
10.鲁东南起义 | 第22-23页 |
(三)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 第23-25页 |
1.中共中央对山东抗战的指示 | 第23页 |
2.山东省委的战略计划 | 第23-24页 |
3.山东各地抗日根据地逐步创建 | 第24-25页 |
(四)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到山东 | 第25-26页 |
三、八路军山东纵队的正式创建与正规化建设 | 第26-41页 |
(一)八路军山东纵队的组建 | 第26-27页 |
(二)八路军第一纵队的成立 | 第27页 |
(三)党对八路军山东纵队的领导 | 第27-30页 |
1.中共中央对山东纵队十分重视 | 第27-28页 |
2.罗荣桓指导八路军山东纵队工作 | 第28-30页 |
3.刘少奇到山东指导工作 | 第30页 |
(四)八路军山东纵队的五次整军 | 第30-34页 |
1.第一次整军——整理部队编制 | 第31页 |
2.第二次整军——加强政治工作 | 第31-32页 |
3.第三次整军——巩固和扩大部队 | 第32页 |
4.第四次整军——巩固、平衡、全面发展 | 第32-33页 |
5.第五次整军——继续巩固与提高 | 第33-34页 |
(五)其他方面的工作顺利开展 | 第34-41页 |
1.后勤保障工作 | 第34-35页 |
2.宣传教育工作 | 第35-36页 |
3.统战工作 | 第36-37页 |
4.敌伪军工作 | 第37-38页 |
5.群众工作 | 第38-39页 |
6.青年工作 | 第39-41页 |
四、八路军山东纵队与八路军第一一五师 | 第41-45页 |
(一)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与八路军山东纵队协同作战 | 第41页 |
(二)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帮助八路军山东纵队进行正规化建设 | 第41-42页 |
(三)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与八路军山东纵队相互支援 | 第42-43页 |
(四)八路军山东纵队与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的关系问题 | 第43-45页 |
五、八路军山东纵队使命的结束——山东军区的组建 | 第45-49页 |
(一)八路军山东纵队改为山东军区 | 第45页 |
(二)八路军山东纵队与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合并成新的山东军区 | 第45-46页 |
(三) 后续——山东军区调兵东北 | 第46-47页 |
(四)八路军山东纵队的历史贡献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5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