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学者高友工、梅袓麟的唐诗研究
内容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第一章 高、梅基于意象的唐诗句法研究 | 第15-41页 |
第一节 唐诗中的简单意象 | 第15-24页 |
一、简单意象的形成 | 第15-18页 |
二、简单意象的性质倾向 | 第18-24页 |
第二节 唐诗的动态意象 | 第24-35页 |
一、动态意象的形成 | 第24-30页 |
二、动词的诗意效果 | 第30-35页 |
第三节 唐诗的句法研究 | 第35-41页 |
一、唐诗意象研究与句法研究的衔接 | 第35-37页 |
二、句法理论的支持及局限 | 第37-41页 |
第二章 高、梅基于对等原则的唐诗语义研究 | 第41-59页 |
第一节 唐诗中的对等原则 | 第41-47页 |
一、对等原则概述 | 第41-44页 |
二、对等原则在唐诗中的实际运用 | 第44-47页 |
第二节 对等原则与唐诗的隐喻 | 第47-53页 |
一、隐喻的形成——名词和动词的作用 | 第47-50页 |
二、唐诗的隐喻类型 | 第50-53页 |
第三节 对等原则与唐诗的典故 | 第53-59页 |
一、典故的形成 | 第53-56页 |
二、原型在典故中的意义 | 第56-59页 |
第三章 唐近体诗的语言类型 | 第59-74页 |
第一节 意象语言与推论语言 | 第59-64页 |
一、意象语言与推论语言的含义与特征 | 第59-62页 |
二、意象语言与推论语言在近体诗中的局限 | 第62-64页 |
第二节 隐喻语言与分析语言 | 第64-69页 |
一、隐喻语言与分析语言的含义与适用范围 | 第64-66页 |
二、隐喻语言与分析语言在诗中的关系 | 第66-69页 |
第三节 语言背后的思维 | 第69-74页 |
一、两组语言类型的对应 | 第69-70页 |
二、从语言类型到思维类型 | 第70-74页 |
结语 | 第74-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后记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