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0页 |
一、宋朝施行翻异别勘制度的指导思想 | 第10-17页 |
(一)注重成文法典,善于听取民意 | 第10-12页 |
1.注重成文法典的创制和修订 | 第10-11页 |
2.注意对法条的分门别类且追求科条简要 | 第11页 |
3.在法典中保留说明性文字,大量应用断例 | 第11-12页 |
4.博采众意,听取官民意见 | 第12页 |
(二)加强中央集权 | 第12-13页 |
1.皇帝包揽军政大权 | 第12-13页 |
2.加强对司法权的控制 | 第13页 |
(三)创设鞫谳分司,奉行审判双轨制度 | 第13-15页 |
1.贯彻审检分离 | 第13-14页 |
2.实施回避制度 | 第14页 |
3.形成内部监督机制 | 第14-15页 |
(四)注重“慎刑”思想 | 第15-17页 |
1.慎刑思想的起源 | 第15-16页 |
2.慎刑思想在宋朝的应用 | 第16-17页 |
二、宋代翻异别勘制度的内容 | 第17-22页 |
(一)何谓翻异别勘制度 | 第17-18页 |
1.翻异别勘制度的概念 | 第17页 |
2.翻异别勘制度的启动机制 | 第17-18页 |
(二)王元吉案件分析 | 第18-20页 |
1.案例情况 | 第18-19页 |
2.案例评析 | 第19页 |
3.案件的社会影响 | 第19-20页 |
(三)翻异别勘制度与明清重审制度的对比 | 第20-22页 |
1.明朝的重审制度 | 第20-21页 |
2.清朝的重审制度 | 第21-22页 |
三、翻异别勘制度对当今司法制度的借鉴 | 第22-32页 |
(一)翻异别勘制度的作用 | 第22-23页 |
1.司法作用 | 第22-23页 |
2.社会作用 | 第23页 |
(二)翻异别勘制度的局限性 | 第23-24页 |
1.欠缺平反后的保障机制 | 第23-24页 |
2.拉长审理时间,影响诉讼效率 | 第24页 |
(三)现今中国刑事诉讼重审制度的有待完善之处 | 第24-27页 |
1.重审制度救济性需要完善 | 第25页 |
2.二审法院可以在重审程序中更加主动 | 第25-26页 |
3.“上诉不加刑”原则可能会成为影响上诉的消极因素 | 第26-27页 |
(四)从呼格吉勒图看见看刑事诉讼重审程序的缺陷 | 第27-29页 |
1.案情介绍 | 第27-28页 |
2.案情分析 | 第28-29页 |
(五)翻异别勘制度对当今刑事诉讼制度的借鉴 | 第29-32页 |
1.提供更多审级机会 | 第29-30页 |
2.完善监察及制约机制 | 第30-32页 |
结语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致谢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