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综述与导言 | 第9-26页 |
| ·原核蛋白表达及启动子研究进展 | 第9-12页 |
| ·原核蛋白表达的特点 | 第9-10页 |
| ·启动子的定义与功能 | 第10-11页 |
| ·启动子的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绿色荧光蛋白的结构与性质 | 第12-13页 |
| ·绿色荧光蛋白的发光机制 | 第13页 |
| ·绿色荧光蛋白作为遗传标志和报告基因的特点 | 第13-14页 |
| ·绿色荧光蛋白在分子细胞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 第14-15页 |
| ·氧化葡萄糖酸杆菌的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 ·氧化葡萄糖酸杆菌的生理特点 | 第15-17页 |
| ·氧化葡萄糖酸杆菌应用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 ·氧化葡萄糖酸杆菌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 ·氧化葡萄糖酸杆菌呼吸链与NADH:Q还原酶Ⅱ | 第20-25页 |
| ·氧化葡萄糖酸杆菌的呼吸链 | 第21-22页 |
| ·NADH还原酶Ⅱ的生理功能 | 第22-23页 |
| ·NADH还原酶Ⅱ的结构 | 第23-24页 |
| ·NADH还原酶Ⅱ在医学上的应用 | 第24-25页 |
|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25-26页 |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6-38页 |
| ·材料 | 第26-30页 |
| ·培养基 | 第26页 |
| ·主要试剂 | 第26-27页 |
| ·菌株和质粒 | 第27-28页 |
| ·引物序列 | 第28-29页 |
| ·实验主要仪器 | 第29-30页 |
| ·方法 | 第30-37页 |
| ·质粒DNA的抽提(手提法) | 第30页 |
| ·质粒DNA的抽提(B型质粒小量快速提取试剂盒,道普公司) | 第30-31页 |
| ·细菌基因组DNA的抽提 | 第31页 |
| ·DNA的酶切 | 第31页 |
| ·DNA的连接 | 第31-32页 |
| ·DNA电泳 | 第32页 |
| ·胶回收(B型小量DNA片段快速胶回收试剂盒,博大泰克公司) | 第32页 |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2-33页 |
| ·大肠杆菌的转化 | 第33页 |
| ·氧化葡萄糖酸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3页 |
| ·氧化葡萄糖酸杆菌的转化(电转化法) | 第33页 |
| ·NDHH基因的克隆 | 第33-34页 |
| ·TFP基因的克隆 | 第34页 |
| ·tufB基因的克隆 | 第34页 |
|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34页 |
| ·无细胞抽提液制备 | 第34-35页 |
| ·重组蛋白的纯化 | 第35页 |
| ·重组蛋白浓度的测定 | 第35页 |
| ·蛋白电泳SDS-PAGE | 第35-36页 |
| ·酶活性测定 | 第36页 |
| ·荧光检测 | 第36-37页 |
| ·实验过程中使用的生物学软件 | 第37-38页 |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8-60页 |
| ·启动子筛选的研究 | 第38-51页 |
| ·启动子探针质粒pBBR1MCS5-TFP的构建 | 第38-40页 |
| ·质粒pBBR1MCS5-tTFP的构建 | 第40-43页 |
| ·重组质粒pBBR1MCS5-tTFP的表达 | 第43-44页 |
| ·氧化葡萄糖酸杆菌随机启动子库的构建与启动子的筛选 | 第44-47页 |
| ·启动子的序列测定与特征分析 | 第47-49页 |
| ·Lhp启动子在NADH还原酶Ⅱ表达中的应用 | 第49-51页 |
| ·NADH还原酶Ⅱ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异源表达 | 第51-60页 |
| ·NADH还原酶Ⅱ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1-54页 |
| ·NADHⅡ在大肠杆菌中的异源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54-60页 |
| ·表达温度的优化 | 第54-55页 |
| ·IPTG诱导浓度的优化 | 第55页 |
| ·诱导时间的优化 | 第55-57页 |
| ·NADH脱氢酶Ⅱ的分离纯化 | 第57-58页 |
| ·酶学性质的初步研究 | 第58-60页 |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