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云南省疫灾地理规律与环境机理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绪论 | 第13-26页 |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13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 | 第14-24页 |
| 1.2.1 关于疫灾地理规律的研究 | 第14-17页 |
| 1.2.2 关于疫灾环境机理的研究 | 第17-19页 |
| 1.2.3 关于疫灾社会互动的研究 | 第19-21页 |
| 1.2.4 关于云南疫灾的研究 | 第21-24页 |
| 1.2.5 研究述评 | 第24页 |
|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 1.3.1 研究目标 | 第24-25页 |
| 1.3.2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 1.3.3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 2. 清代云南区域概况与行政沿革 | 第26-45页 |
| 2.1 云南省区域概况 | 第26-27页 |
| 2.1.1 区位与范围 | 第26-27页 |
| 2.1.2 区域自然条件 | 第27页 |
| 2.1.3 经济社会条件 | 第27页 |
| 2.2 清代云南行政沿革 | 第27-45页 |
| 2.2.1 顺治朝 | 第27-29页 |
| 2.2.2 康熙朝 | 第29-31页 |
| 2.2.3 雍正朝 | 第31-34页 |
| 2.2.4 乾隆朝 | 第34-36页 |
| 2.2.5 嘉庆朝 | 第36-38页 |
| 2.2.6 道光、咸丰、同治朝 | 第38-40页 |
| 2.2.7 光绪朝 | 第40-42页 |
| 2.2.8 宣统朝 | 第42-45页 |
| 3. 清代云南省疫灾时间序列 | 第45-61页 |
| 3.1 顺治朝(1644~1661年) | 第45页 |
| 3.2 康熙朝(1662~1722年) | 第45页 |
| 3.3 雍正朝(1723~1735年) | 第45页 |
| 3.4 乾隆朝(1736~1795年) | 第45-47页 |
| 3.5 嘉庆朝(1796~1820年) | 第47-48页 |
| 3.6 道光朝(1821~1850年) | 第48-49页 |
| 3.7 咸丰朝(1851~1861年) | 第49-50页 |
| 3.8 同治朝(1862~1874年) | 第50-51页 |
| 3.9 光绪朝(1875~1908年) | 第51-54页 |
| 3.10 宣统朝(1909~1912年) | 第54页 |
| 3.11 疫灾序列概述 | 第54-61页 |
| 4. 清代云南省疫灾流行的地理规律 | 第61-87页 |
| 4.1 疫灾的时间分布规律 | 第61-68页 |
| 4.1.1 帝朝分布 | 第61-64页 |
| 4.1.2 季节分布 | 第64-67页 |
| 4.1.3 周期规律 | 第67-68页 |
| 4.2 疫灾的空间分布规律 | 第68-85页 |
| 4.2.1 县域分布特征 | 第68-81页 |
| 4.2.2 府域分布特征 | 第81-83页 |
| 4.2.3 整体特征 | 第83-85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 5. 清代云南省疫灾形成的环境机理 | 第87-115页 |
| 5.1 自然灾害与疫灾 | 第87-99页 |
| 5.1.1 地质灾害与疫灾 | 第90-92页 |
| 5.1.2 气象灾害与疫灾 | 第92-97页 |
| 5.1.3 饥荒与疫灾 | 第97-99页 |
| 5.1.4 自然灾害与疫灾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99页 |
| 5.2 气候变迁与疫灾 | 第99-103页 |
| 5.2.1 气温变化与疫灾 | 第100-101页 |
| 5.2.2 降水变化与疫灾 | 第101-103页 |
| 5.3 区域环境特征与疫灾 | 第103-114页 |
| 5.3.1 自然环境与疫灾 | 第103-107页 |
| 5.3.2 社会环境与疫灾 | 第107-114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 6. 结论与讨论 | 第115-117页 |
| 6.1 结论 | 第115-116页 |
| 6.2 讨论 | 第116-117页 |
| 附表 | 第117-12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4-131页 |
| 致谢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