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8-9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1.3.2.1 现代学校教育对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呼唤 | 第12页 |
1.3.2.2 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 第12页 |
1.3.2.3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第12-13页 |
1.3.2.4 真正学好高中生物学的需要 | 第13页 |
1.4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2 研究理论基础 | 第14-21页 |
2.1 自我效能感理论 | 第14-18页 |
2.1.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2.1.1.1 自我效能感 | 第14页 |
2.1.1.2 学习自我效能感 | 第14-15页 |
2.1.1.3 生物学习自我效能感 | 第15页 |
2.1.2 自我效能感的特征维度 | 第15-16页 |
2.1.3 自我效能感调节过程 | 第16页 |
2.1.4 自我效能感信息来源 | 第16-18页 |
2.2 归因理论 | 第18-19页 |
2.3 成就动机理论 | 第19页 |
2.4 目标设置理论 | 第19-20页 |
2.5 信息加工理论 | 第20-21页 |
3 高中生生物学习自我效能感现状调查 | 第21-32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21页 |
3.3 研究对象 | 第21-22页 |
3.4 研究工具 | 第22-23页 |
3.5 研究步骤 | 第23页 |
3.6 研究结果及分析 | 第23-32页 |
3.6.1 总体现状分析 | 第23-25页 |
3.6.2 生物学习自我效能感与生物成绩的关系 | 第25页 |
3.6.3 生物成绩原因频率分布 | 第25-26页 |
3.6.4 性别差异 | 第26-27页 |
3.6.5 年级差异 | 第27-28页 |
3.6.6 学校差异 | 第28-29页 |
3.6.7 与父亲文化程度的相关分析 | 第29-30页 |
3.6.8 与母亲文化程度的相关分析 | 第30-32页 |
4 高中生生物学习自我效能感培养策略 | 第32-44页 |
4.1 培养策略的制定原则 | 第32-33页 |
4.1.1 主体性原则 | 第32页 |
4.1.2 因材施教原则 | 第32页 |
4.1.3 寓于性原则 | 第32-33页 |
4.1.4 反馈性原则 | 第33页 |
4.2 培养策略的提出 | 第33-39页 |
4.2.1 指导学生设定合适的学习目标,获得成功的体验 | 第33-34页 |
4.2.2 传授生物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 第34页 |
4.2.3 提高学生内部学习动机,激发生物学习兴趣 | 第34-35页 |
4.2.4 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鼓励学生接受挑战性任务 | 第35页 |
4.2.5 建立自我调节学习模式,形成良好的循环状态 | 第35-36页 |
4.2.6 引导学生科学归因,提高自我效能感 | 第36-37页 |
4.2.7 提供适当的榜样示范,促进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 第37-38页 |
4.2.8 建设和谐的生物学习氛围,感受学习的乐趣 | 第38-39页 |
4.3 培养策略的实验研究 | 第39-44页 |
4.3.1 实验目的与假设 | 第39页 |
4.3.2 实验流程 | 第39-40页 |
4.3.2.1 对象的选择 | 第40页 |
4.3.2.2 材料的制定 | 第40页 |
4.3.2.3 变量的确定 | 第40页 |
4.3.2.4 无关变量的控制 | 第40页 |
4.3.2.5 时间的安排 | 第40页 |
4.3.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0-43页 |
4.3.3.1 实验前测数据分析 | 第40-41页 |
4.3.3.2 实验后测数据分析 | 第41页 |
4.3.3.3 实验前后测对比结果 | 第41-43页 |
4.3.4 实验结论 | 第43-44页 |
5 结论与反思 | 第44-46页 |
5.1 结论 | 第44页 |
5.2 反思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附录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