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一、模式生物酵母的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ace2等相关基因的研究历史及意义 | 第10-12页 |
三、基因转录调控及其转录调控因子的研究 | 第12-17页 |
1 基因转录调控 | 第12页 |
2 启动子简介 | 第12-13页 |
3 转录调控因子简介及其鉴定方法 | 第13-17页 |
3.1 酵母单杂交实验以及点圈实验(Spot assay for yeast)的概述 | 第13-15页 |
3.2 Chip-PCR技术简介 | 第15-17页 |
3.2.1 Chip-PCR的原理和应用前景 | 第15-16页 |
3.2.2 Chip-PCR注意点 | 第16-17页 |
3.3 凝胶阻滞迁移率(EMSA)简介 | 第17页 |
五、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粟酒裂殖酵母中ace2上游启动子序列的确定 | 第19-41页 |
第一节 构建含有ace2启动子序列的菌株 | 第19-33页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9-28页 |
1.1 LB培养基 | 第19页 |
1.2 YPDA培养基 | 第19页 |
1.3 EMM(Edinburgh minimal medium)培养基 | 第19-20页 |
1.4 YES(Yeast Extract with supplements)培养基 | 第20页 |
1.5 引物信息 | 第20页 |
1.6 仪器设备及主要来源 | 第20页 |
1.7 其他试剂 | 第20-21页 |
1.8 粟酒裂殖酵母SP-Q01(972)基因组的提取 | 第21页 |
1.9 扩增不同大小的ace2上游片段 | 第21-22页 |
1.10 割胶回收步骤 | 第22-23页 |
1.11 PCR产物的连接反应 | 第23页 |
1.12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 第23页 |
1.13 TA克隆的构建 | 第23-24页 |
1.14 TA克隆验证 | 第24-25页 |
1.15 含ace2上游DNA片段的pREP82X+lacZ环形质粒构建 | 第25-26页 |
1.16 构建大肠杆菌DH5a(pREP82X+lacZ+x) | 第26-27页 |
1.17 从大肠杆菌克隆中抽提pREP82X+lacZ+x质粒 | 第27-28页 |
1.18 克隆菌株yas56(pREP82X+lacZ+x)的构建 | 第28页 |
1.19 菌种保藏 | 第28页 |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8-33页 |
2.1 扩增用于酶活性测定菌株的ace2上游片段及RPL3201,RPL3202片段 | 第29页 |
2.2 片段连接pMD-18T构建TA克隆 | 第29-30页 |
2.3 获取pREP82X+lacZ线性化DNA | 第30-31页 |
2.4 构建裂殖酵母yas56(pREP82X+lacZ+x) | 第31-33页 |
第二节 裂殖酵母yas56半乳糖苷酶酶活性的测定 | 第33-38页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1.1 YPDA培养基 | 第33页 |
1.2 YES培养基 | 第33页 |
1.3 EMM培养基 | 第33-34页 |
1.4 主要试剂 | 第34页 |
1.5 菌株来源 | 第34页 |
1.6 制备粗酶提取物 | 第34-35页 |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5-38页 |
2.1 BSA蛋白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36页 |
2.2 粟酒裂殖酵母yas56(pREP82X+-lacZ+x)半乳糖苷酶酶活性测定 | 第36-38页 |
第三节 生物信息学分析启动子 | 第38-41页 |
第三章 RPL32同源核糖体蛋白与ace2上游核心启动子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 | 第41-63页 |
第一节 酵母单杂交法验证RPL32蛋白与ace2上游启动子相互关系的研究 | 第41-55页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1-49页 |
1.1 试剂 | 第41页 |
1.2 LB培养基 | 第41-42页 |
1.3 YPDA培养基 | 第42页 |
1.4 SD培养基 | 第42页 |
1.5 SD-Ura培养基 | 第42页 |
1.6 SD-Leu培养基 | 第42页 |
1.7 实验引物 | 第42-43页 |
1.8 粟酒裂殖酵母SP-Q01基因组的提取 | 第43页 |
1.9 抽提pAbAi质粒以及pGADT_7质粒 | 第43-44页 |
1.10 扩增酶切位点(HindⅢ/Xho Ⅰ)ace2上游400bp片段 | 第44页 |
1.11 PCR扩增带(HindⅢ/XhoⅠ)rp13201、rp13202片段 | 第44页 |
1.12 线性化质粒pGADT7、质粒pAbAi | 第44-45页 |
1.13 酶连接反应 | 第45页 |
1.14 融合蛋白克隆菌株的构建 | 第45-46页 |
1.15 线性化质粒pAbAi | 第46页 |
1.16 诱饵菌株的构建 | 第46-47页 |
1.17 诱饵菌株的菌落PCR验证 | 第47页 |
1.18 诱饵菌株最低抗生素浓度的确定 | 第47-48页 |
1.19 酵母单杂交菌株的合成 | 第48-49页 |
1.20 酵母单杂交菌株菌落PCR验证 | 第49页 |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9-55页 |
2.1 酵母单杂交质粒构建 | 第49-50页 |
2.2 构建DH5α(pAbAi+400)菌株 | 第50-51页 |
2.3 构建诱饵菌株YIHgold(pAbAi+400) | 第51-52页 |
2.4 诱饵菌株抗生素浓度的确定 | 第52-53页 |
2.5 点圈实验 | 第53-55页 |
第二节 Chip-PCR法验证RPL32蛋白与ace2上游核心启动子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 | 第55-63页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5-58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55-56页 |
1.2 细胞体内甲醛交联 | 第56页 |
1.3 细胞匀浆液的制备 | 第56-57页 |
1.4 纯化免疫共沉淀DNA | 第57页 |
1.5 Chip-PCR检测 | 第57-58页 |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8-63页 |
全文总结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