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企发展与民工城乡流动间的动态关系研究--以四川省C县P村为例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11-12页 |
1.3 文献梳理及理论支持 | 第12-17页 |
1.3.1 村与企关系的演变 | 第12-13页 |
1.3.2 “村企共建”模式 | 第13-14页 |
1.3.3 农民工城乡流动推拉分析 | 第14-15页 |
1.3.4 推拉理论 | 第15-17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1 问卷调查法 | 第17页 |
1.4.2 无结构式访问法 | 第17页 |
1.4.3 参与观察法 | 第17页 |
1.5 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1.5.1 村企 | 第17-18页 |
1.5.2 农民工 | 第18页 |
1.5.3 人口城乡流动 | 第18-19页 |
第2章 P 村村企及农民工概况 | 第19-25页 |
2.1 村落整体概况 | 第19页 |
2.2 村企概况 | 第19-21页 |
2.2.1 企业性质与人力资源配置 | 第20页 |
2.2.2 主营业务及客户群 | 第20页 |
2.2.3 工薪水平与用工制度 | 第20-21页 |
2.3 P 村板厂本地农民工概况 | 第21-25页 |
2.3.1 学历与社会地位的“双低现象” | 第21-23页 |
2.3.2 多子女与中老年化 | 第23-24页 |
2.3.3 女性占比攀升 | 第24-25页 |
第3章 村企发展与农民工城乡流动间的动态关系 | 第25-42页 |
3.1 农民工城乡流动的一般影响因素 | 第25-30页 |
3.1.1 农民工自农村流向城市的影响因素 | 第26-27页 |
3.1.2 农民工自城市流向农村的影响因素 | 第27-29页 |
3.1.3 村企——推力与拉力的相互转化 | 第29-30页 |
3.2 村企起步期的农民工返乡潮 | 第30-33页 |
3.2.1 政府提供大力支持 | 第30-31页 |
3.2.2 农民工“返乡潮” | 第31-33页 |
3.3 村企成长期与农民工城乡流动的分流 | 第33-36页 |
3.3.1 村企与本地农民工之间的利益博弈 | 第33-35页 |
3.3.2 罢工运功 | 第35页 |
3.3.3 村企拉力减弱、城乡流动分流 | 第35-36页 |
3.4 村企成熟期与农民工城乡流动的稳定性 | 第36-39页 |
3.4.1 完善的企业制度与业务流程 | 第36-37页 |
3.4.2 稳定的工资水平与用工制度改革 | 第37-38页 |
3.4.3 成熟的企业文化 | 第38页 |
3.4.4 生存风险的预警预控管理 | 第38-39页 |
3.4.5 农民工城乡流动相对稳定 | 第39页 |
3.5 村企衰退期企业裁员 | 第39-42页 |
3.5.1 市场需求量下降 | 第39-40页 |
3.5.2 品牌竞争者 | 第40页 |
3.5.3 村企裁员充当农村“推力” | 第40-42页 |
第4章 村企与农民工共同寻求和谐发展出路 | 第42-46页 |
4.1 政府科学推进“以企带村、村企共建”模式 | 第42-43页 |
4.2 村企寻求自身发展、稳定发挥“拉力”作用 | 第43页 |
4.3 本地农民工提升自身技能 | 第43-44页 |
4.4 村企发展中的阶段性策略 | 第44-46页 |
4.4.1 村企起步期:重视人力资源供需平衡 | 第44页 |
4.4.2 村企成长期:制度完善与专家指导并重 | 第44-45页 |
4.4.3 村企成熟期:强化企业风险预警预控管理 | 第45页 |
4.4.4 村企衰退期:补助政策与变革发展并存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一 | 第50-52页 |
附录二 | 第52-54页 |
附录三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