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关于自贸区发展历程的研究 | 第13-17页 |
1.3 文章结构 | 第17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2. 自由贸易区服务型海关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31页 |
2.1 自贸区相关理论 | 第20-22页 |
2.1.1 FTA 与 FTZ 的概念辨析 | 第20-21页 |
2.1.2 上海自贸区的概念及功能定位 | 第21-22页 |
2.2 服务型政府的相关理论 | 第22-26页 |
2.2.1 服务型政府的概念 | 第23页 |
2.2.2 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 第23-24页 |
2.2.3 服务型政府的特点 | 第24-26页 |
2.3 服务型海关的相关理论 | 第26-28页 |
2.3.1 服务型海关的概念 | 第26-27页 |
2.3.2 服务型海关的本质 | 第27页 |
2.3.3 服务型海关基本特征 | 第27-28页 |
2.4 自贸区建设与服务型海关的内在联系 | 第28-31页 |
2.4.1 自贸区是特殊的海关监管区 | 第29页 |
2.4.2 自贸区成立后海关工作相应的变化 | 第29-31页 |
3. 全面深化改革要求下我国海关管理困境分析 | 第31-37页 |
3.1 上海海关管理体系下的自贸区的监管现状分析 | 第31-32页 |
3.1.1 上海海关的管理体系介绍 | 第31页 |
3.1.2 自贸区海关服务化制度分析 | 第31-32页 |
3.2 上海海关关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3.2.1 服务理念不到位、服务的主动性不强 | 第33页 |
3.2.2 缺乏对服务系统的规划,职能依然“分散” | 第33页 |
3.2.3 财政信息公开的“透明化”缺失造成外部监督的无力 | 第33-34页 |
3.2.4 海关人员发展机制缺失,关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 第34页 |
3.3 原因分析 | 第34-37页 |
3.3.1 “人治”思想以及“管制”偏好 | 第34-35页 |
3.3.2 保税区与自由贸易区的区别 | 第35-36页 |
3.3.3 海关工作面临的矛盾 | 第36-37页 |
4. 国外高度开放的经济体制下海关先进服务型管理经验的借鉴 | 第37-44页 |
4.1 美国海关先进经验借鉴 | 第37-39页 |
4.1.1 美国开创了“合规管理”的制度 | 第37-38页 |
4.1.2 双层管理体系下受限制的海关权力行使状态 | 第38-39页 |
4.2 荷兰海关监管特点的介绍 | 第39-41页 |
4.2.1 相互信任的管理理念 | 第39页 |
4.2.2 以产业链为监管对象 | 第39-40页 |
4.2.3 贴合企业自身特点灵活的监管方式 | 第40页 |
4.2.4 契约化的内部管理 | 第40-41页 |
4.3 对我国服务型海关建设的启示 | 第41-44页 |
4.3.1 海关与企业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 | 第41-42页 |
4.3.2 扶植社会力量,分担海关重负 | 第42-43页 |
4.3.3 制定可行的海关分工制度 | 第43-44页 |
5. 推进服务型海关建设的基本路径 | 第44-51页 |
5.1 明确服务型海关的职务与角色 | 第44-45页 |
5.1.1 明确服务型海关的职能 | 第44页 |
5.1.2 明确服务型海关的角色 | 第44-45页 |
5.2 建立健全海关服务制度与机制 | 第45-47页 |
5.2.1 建立透明化的工作制度 | 第45-46页 |
5.2.2 整合现有资源,优化组织结构管理资源 | 第46页 |
5.2.3 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与问责机制 | 第46-47页 |
5.3 提高服务型海关的执法能力 | 第47-51页 |
5.3.1 建立标准的、安全的信息化海关监管操作流程 | 第47-48页 |
5.3.2 建设学习型海关、提高执法人员的服务水平 | 第48-51页 |
6.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学术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