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8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2 国内外水电站水库调度领域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1.2.1 确定性优化调度 | 第18-19页 |
1.2.2 随机优化调度 | 第19-22页 |
1.3 支持向量机理论的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1.4 水库优化调度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24-25页 |
1.5 本文组织结构及创新点 | 第25-28页 |
1.5.1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25-26页 |
1.5.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6-28页 |
第2章 水库群隐随机优化调度基本理论与方法 | 第28-39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隐随机优化理论的提出及其特点 | 第28-29页 |
2.3 调度规则输入、输出变量的选择 | 第29-31页 |
2.4 调度规则提取方法 | 第31-38页 |
2.4.1 多元线性回归法 | 第31-32页 |
2.4.2 智能算法 | 第32-35页 |
2.4.3 贝叶斯网络法 | 第35-37页 |
2.4.4 模糊集理论方法 | 第37-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支持向量机回归理论及改进算法研究 | 第39-67页 |
3.1 引言 | 第39页 |
3.2 机器学习理论和统计学习理论 | 第39-43页 |
3.2.1 机器学习基本理论和概念 | 第39-41页 |
3.2.2 统计学习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 第41-43页 |
3.3 支持向量机理论 | 第43-52页 |
3.3.1 支持向量机分类模型描述 | 第43-47页 |
3.3.2 支持向量机分类模型求解 | 第47-49页 |
3.3.3 支持向量机在回归预测领域的应用 | 第49-52页 |
3.4 基于网格搜索的支持向量机核参数优化 | 第52-56页 |
3.4.1 基于指数增长的网格划分搜索 | 第53-54页 |
3.4.2 交叉验证 | 第54-56页 |
3.5 案例研究 | 第56-65页 |
3.5.1 模型拟合性能测试及对比分析 | 第56-61页 |
3.5.2 模型预测性能测试及对比分析 | 第61-6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4章 基于混合编程的水电站群仿真平台研究 | 第67-79页 |
4.1 引言 | 第67页 |
4.2 基于混合编程的水电站群仿真平台建立必要性 | 第67-69页 |
4.3 混合编程的实现方法 | 第69-74页 |
4.3.1 MATLAB环境下的支持向量机回归实现 | 第69-72页 |
4.3.2 C++环境下的梯级水电站群仿真运行 | 第72页 |
4.3.3 基于C++和MATLAB混合编程的仿真平台实现 | 第72-74页 |
4.4 梯级水库水电站群运行仿真测试 | 第74-7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5章 基于改进支持向量机算法的水电站群隐随机优化调度研究 | 第79-95页 |
5.1 引言 | 第79页 |
5.2 研究对象介绍 | 第79-83页 |
5.2.1 我国水电开发布局 | 第79-80页 |
5.2.2 金沙江中下游水电基地介绍 | 第80-83页 |
5.3 确定性优化调度求解 | 第83-86页 |
5.3.1 模型描述 | 第83-84页 |
5.3.2 模型求解 | 第84页 |
5.3.3 确定性优化调度结果 | 第84-86页 |
5.4 隐随机优化调度规则的输入输出变量 | 第86-88页 |
5.4.1 输入变量选择 | 第86-87页 |
5.4.2 输出变量选择 | 第87-88页 |
5.5 基于线性逐步回归法的调度规则制定 | 第88-90页 |
5.5.1 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原理 | 第88-89页 |
5.5.2 多元逐步回归计算结果及仿真 | 第89-90页 |
5.6 仿真结果效益评价 | 第90-93页 |
5.6.1 系统发电量评价 | 第90-91页 |
5.6.2 出力过程评价 | 第91-92页 |
5.6.3 水位过程评价 | 第92-93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6章 隐随机优化调度因素影响方式分析 | 第95-113页 |
6.1 引言 | 第95页 |
6.2 梯级规模的影响方式分析 | 第95-101页 |
6.2.1 单库条件下各方案比较 | 第96-98页 |
6.2.2 12级水库条件下各方案比较 | 第98-99页 |
6.2.3 14级水库条件下各方案的比较 | 第99-101页 |
6.3 径流预报误差的影响方式分析 | 第101-104页 |
6.3.1 不同预报误差水平的径流过程生成 | 第102-103页 |
6.3.2 各方案下径流预报误差对仿真效益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6.4 模型参数的影响方式分析 | 第104-107页 |
6.4.1 模型参数在三种系统方案下对发电量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6.4.2 三种系统方案下模型参数对系统出力过程的影响 | 第105-107页 |
6.5 调度决策的影响方式分析 | 第107-111页 |
6.5.1 三种输出决策的仿真计算效率比较 | 第107-109页 |
6.5.2 三种输出决策下电站的仿真运行效益比较 | 第109-110页 |
6.5.3 不同决策的综合对比分析 | 第110-111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3-116页 |
7.1 全文结论 | 第113-114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5-12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 | 第126-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
作者简介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