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7页 |
1.1 研究意义和背景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1 空化计算模型及离心泵空化数值模拟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离心泵空化性能提升方法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页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模型的建立及数值计算方法 | 第17-25页 |
2.1 模型的建立 | 第17-18页 |
2.1.1 几何模型 | 第17页 |
2.1.2 网格划分 | 第17-18页 |
2.2 数值计算方法 | 第18-21页 |
2.2.1 流动控制方程 | 第18-19页 |
2.2.2 湍流模型 | 第19-21页 |
2.3 多相流模型 | 第21页 |
2.4 空化模型 | 第21-22页 |
2.5 边界条件及求解控制 | 第22-23页 |
2.6 网格无关性验证 | 第23页 |
2.7 试验验证 | 第23-25页 |
第3章 快堆二回路钠泵空化性能预测与分析 | 第25-37页 |
3.1 小流量工况下钠泵空化性能的预测 | 第25-26页 |
3.2 设计工况下钠泵空化性能的预测 | 第26-27页 |
3.3 大流量工况下钠泵空化性能的预测 | 第27-28页 |
3.4 空化特性验证 | 第28-29页 |
3.5 快堆二回路钠泵空化内流场分析 | 第29-36页 |
3.5.1 0.3 Q_d工况下叶轮空化内流场的探究 | 第29-30页 |
3.5.2 0.5 Q_d工况下叶轮空化内流场的探究 | 第30-32页 |
3.5.3 1.0 Q_d工况下叶轮空化内流场的探究 | 第32-33页 |
3.5.4 1.1 Q_d工况下叶轮空化内流场的探究 | 第33-34页 |
3.5.5 1.2 Q_d工况下叶轮空化内流场的探究 | 第34-3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叶片进口边位置对钠泵空化性能的影响 | 第37-49页 |
4.1 研究方案的确定 | 第37-39页 |
4.2 叶片进口边位置对钠泵外特性的影响 | 第39-41页 |
4.3 叶片进口边位置对钠泵设计工况下空化性能及空化内流场的影响 | 第41-42页 |
4.4 叶片进口边位置对钠泵非设计工况下空化性能及空化内流场的影响 | 第42-47页 |
4.4.1 0.6 Q_d工况下各模型泵与原型样机空化性能的对比 | 第42-44页 |
4.4.2 0.8 Q_d工况下各模型泵与原型样机空化性能的对比 | 第44-45页 |
4.4.3 1.2 Q_d工况下各模型泵与原型样机空化性能的对比 | 第45-47页 |
4.5 各模型泵空化特性验证 | 第47-4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叶片进口角对钠泵空化性能的影响 | 第49-59页 |
5.1 研究方案的确定 | 第49-50页 |
5.2 叶片进口角对钠泵外特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5.3 叶片进口角对钠泵设计工况下空化性能及内流场的影响 | 第51-53页 |
5.4 叶片进口角对钠泵非设计工况下的空化性能及空化内流场的影响 | 第53-57页 |
5.4.1 0.6 Q_d工况下各模型泵与原型样机空化性能的对比 | 第53-54页 |
5.4.2 0.8 Q_d工况下各模型泵与原型样机空化性能的对比 | 第54-56页 |
5.4.3 1.2 Q_d工况下各模型泵与原型样机空化性能的对比 | 第56-57页 |
5.5 叶片进口角不同程度增大的模型泵空化特性验证 | 第57-5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6章 叶轮前盖板进口部分曲率半径对钠泵空化性能的影响 | 第59-69页 |
6.1 研究方案的确定 | 第59-61页 |
6.2 叶轮前盖板进口曲率半径对钠泵外特性的影响 | 第61-62页 |
6.3 叶轮前盖板进口曲率半径对设计工况下钠泵空化性能及内流场的影响 | 第62-63页 |
6.4 叶轮前盖板进口曲率半径对非设计工况下钠泵的空化性能及内流场的影响 | 第63-67页 |
6.4.1 0.6 Q_d工况下各模型泵与原型样机空化性能的对比 | 第63-64页 |
6.4.2 0.8 Q_d工况下各模型泵与原型样机空化性能的对比 | 第64-66页 |
6.4.3 1.2 Q_d工况下各模型泵与原型样机空化性能的对比 | 第66-67页 |
6.5 叶轮前盖板进口部分曲率半径增大的模型泵空化特性验证 | 第67-68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1 结论 | 第69-70页 |
2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6页 |